關於黎族服飾,古代典籍有不少記載。如《漢書?地理志》:「武帝元封元年,略以儋耳、珠崖郡,民皆服布,如單被,穿中為貫頭。師古曰:『著時從頭而貫之』」。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也多有記載。自古以來在海南島上的黎族婦女精於紡織、染布、刺繡等。如果說漢代「廣幅布」,唐代的「吉貝布」、「盤斑布」、「食單」(桌布),到宋代的「青花布」等,和戰國時代的「織貝」是一脈相承的話,那麼,蘇軾在《峻靈王廟記》所說的「結花黎」就是美孚方言黎族婦女用傳統的纈染技術織出來的。這就是歷史資料所記載的黎族人民用棉花織成的富有文彩的紡織品——「織貝」。
隨著時間不斷的推移和各民族交往的頻繁,黎族服飾加速了變化。其中最明顯的是將無領直口和貫頭上衣,改為挖口上衣領,或者將直身、直縫、直袖改為使腰身、袖口有縫(折間),或者改無鈕為飾鈕,後來又改為琵琶鈕,直到將對襟改為偏襟。賽方言黎族,除陵水祖關、群英地區婦女穿的有花筒(俗稱「絲筒」)外,其餘均先是僅在裙尾、裙腰上繡花,其後又在上衣上反鑲色彩較為鮮艷的布邊,筒裙多織條格紋,最後就只有藍衣黑裙或素身無花紋。隨著時代的變遷,大多數的黎族青年男女早已改穿漢服。只有比較邊遠地區的中老年婦女仍穿著黎族服飾,但是多數服飾都是在市場上購買的材料製作而成的,且上衣服飾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黎族服飾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和演變過程,體現了時代進步的必然趨勢。實踐證明,黎族服飾不論在審美和實用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的。它對中華民族服飾的豐富和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黎族服飾是黎族人民喜愛的服飾之一,需要保留其民族風情習俗和服飾特點。當代不少地方的黎族青年男女已穿漢服、講漢話。
但在結婚時,仍然穿著傳統服飾。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省各大賓館、商店及旅遊景點,為了體現其旅遊點的地域和風情的特色,不少服務人員穿戴黎族服飾。中外遊客都以能目睹或穿戴絢麗的黎錦、黎服為幸,並盛裝留影以為紀念。黎族服飾文化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相關內容: 黎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