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黎族巫醫較為盛行,直到現在黎族民間依然存在。黎族的巫醫實際是巫與醫二者融為一體的民間行醫人,他們是以宗教儀式的形式,行草藥醫治的內容,達到給人防病治病的目的。在黎族社會中,巫醫都是一般的生產勞動者,但被人們視為是溝通陽間世界和陰間世界的全知全能的「使者」與「通話人」。
在古代,巫醫是黎醫草藥知識的積累者。一些古文獻對黎族地區當時的風土民情也作了這樣的記載:病不服藥,惟事寨祭,或信巫鬼、重淫祀,從古然也。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巫醫在黎族民間的盛行。宋代《太平寰宇記》記載:俚(黎)人以草藥醫治跌打損傷及瘡癤、瘡毒外科一切雜症。每有奇效,然亦以迷信出之。予嘗見一患痛者,俚(黎)仁老治疾,其人到病家裡以雞公一隻,小尖刀一把,酒、水、米、飯,諸項陳列於堂,求者先取尖刀,納袋中,脫草履於地,取火刀唸咒,噴患處,操刀割之,膿血盡流而病者無痛苦,膿盡後,敷上藥而愈。這是古文獻對黎族巫醫進行治療較為詳盡的記載。
在科學技術非常落後的社會,當人們遇到傷痛疾病時,由於不能科學地認識病因,而往往認為是鬼神在作祟,是病人的靈魂被鬼攝走所致。既然是鬼在作祟,就必然請求巫醫來祭靈趕鬼,殺牲畜獻祭。
黎族巫醫為人治病時,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先通過黎族診斷法查明病因,以便在用藥時做到有的放矢。接著是採用占卜的形式,通過卦象來判斷是什麼鬼怪作祟而導致了疾病,需要獻祭什麼牲畜才能換回病人的靈魂,以決定用哪種性畜祭獻。黎族巫醫的占卜,一般以米卜、雞卜為主,根據米卜、雞骨的上下正反卦位或卦符所組成的「卦象」,以判斷病的輕重、安危、觸犯何種鬼靈以及需要祭品等。如發熱、頭痛症的米卜:取一碗米,點三枝香,長把尖刀立在米中央,隨之口唸咒語,如尖刀立穩,即查明為「灶爐鬼」作祟,需要殺豬祭祀。一般情況下,凡肚子痛、嘔吐及洩瀉症的,都會認為是「風鬼」作祟,需要殺雞祭祀;急性風症的,是「風火山鬼」作祟,急需殺黃牛祭祀;婦女難產症,為「無頭鬼」作祟,要殺羊、雞祭祀;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症,為「龍水鬼」作祟,要殺白雞一隻、水蛇一條祭祀,還要寫卦符帖在門口和周圍樹木。海南各地黎族的祭鬼方法從形式上看是有些不同,但就其內容看均是大同小異。
巫醫在本氏族、村裡或鄰近村莊發生流行病時,還擔負著主持有關儀式,以預防和阻止流行病的蔓延,確保人和村子的安全。如美孚方言的黎族群眾,為預防天花、霍亂、鼠疫的流行,要請巫醫舉行宗教儀式,集體出資買雞、豬、羊等牲畜,到野外主要交叉路口祭祀,並每家每戶都要用三角楓樹葉、野菠蘿葉掛在門口,以阻疫病於門外。
巫醫施行治病的過程一般為:令患者坐下或靜躺床上,巫醫左手端一碗清水,右手掌一支香燃燒,連連三次誦唸咒語,(不同的病症念不同的咒語)。咒語念完後,巫醫吸碗中的水一口,噴在病人身上,或抹患者痛處,有時給病人喝一口碗中水,或以筆墨寫神符,後燒神符取灰放入盛水的碗中,即給患者喝神符水,或者以墨將符畫在掌心,進行跳唱唸咒。巫事行完後,巫醫一般都要給病人服用自己配製的藥,或內服,或外敷,或捻痧,或推摩,或整骨,或囑病人家屬給患者何藥何物、禁忌什麼。還要在門口掛著紅、綠、黃三色紙符於大門外,禁止他人進家門,禁4天才結束。
巫醫常治的病症一般為燒傷、燙傷、異物卡喉、跌打腫痛、各種病症、各種驚風、難產、羊癲風、精神病等。巫醫治病時的場面始終維持肅靜的氣氛,同時要求患者斂心神、息雜念,通過施行巫術咒語,消除患者的焦慮、悲觀和憂鬱情緒,以調節心理平衡,此法對患者有一定的心理治療作用。
總之,巫醫是黎族社會中有知識的人,瞭解和掌握一些動物藥和植物藥知識,他們在神靈的外衣下,不知不覺地使用藥物和其他一些含有一定合理成份的治療方法,是一種虛妄與理性的雜混、謬誤與科學的交織,這是黎族巫醫的特點。黎族巫醫不傳代,也不世襲,它有虛揚觀念的一面,也有合理的一面,既施行巫術咒語,也利用當地的草藥進行治療。因此,對黎族巫醫我們也不能一概否定。
相關內容: 黎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