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部分黎族地區處於崇山峻嶺之中,交通困難,開發較晚,因此這些地方的商業點亦形成較晚,而且數量很少。早期黎族地區商業點的形成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有的地方是軍事要地
黎醫用藥的理論認為,藥的性、味、效是源於土、水、火、氣四行。土為藥物生長之本,水為藥物生長之液,火為藥物生長之熱,氣為藥物生長運行之動力。這裡簡明敘述了藥物生長的
黎族的英雄故事,多以人物形象為主,通過對人物的典型描寫,加以神奇化和超人化,著力塑造黎族人民心中的理想英雄。故事《兄弟星座》講述:勇敢善戰的七兄弟,為了討個公理,
托物競渡 過去住在河邊的許多村寨由於交通不便,外出勞動生產或上山打獵都要渡河,因此游水成了人人應具備的技能,逐漸地「托物競渡」便演變成競爭較激烈的體育項目。每當農閒
黎族人民用獸骨、牛骨或牛角進行雕刻,製作生活用品和藝術品。其中藝術水平較高的骨雕作品是「人形骨簪」,它是潤方言婦女的珍貴頭飾,長15~20厘米,寬1.5~2.5厘米,厚0.7~1厘
遺孀的待遇 合畝制地區,死者的妻子在給丈夫送葬當天,由娘家接回去。不享受夫家的財產,帶走自己的行李和當年的口糧,以及不斷奶的嬰兒。這種不落夫家婚俗,認為遺孀居住在死
黎族婦女的棉紡織業在我國影響很大,對推動我國棉紡技術的發展,功不可沒。從六七歲起就開始學習紡紗、染紗、織布、刺繡四大工藝。黎族原始紡紗方法:先把棉花或木棉花一絲絲
說起簫,人們無不聯想到用嘴來吹奏的簫。可是海南的一百多里卻有一種用鼻子來吹奏的簫。稱為鼻簫。鼻簫是用一節白板做成,直徑一厘米左右,長約七十厘米,兩頭頂端各有一個小
黎族飲食風俗的顯著特點是利用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體現了人與自然密不可分的山風野味。 黎族多居山林,山上的山鼠,田里的田鼠,樹上的松鼠,是黎家最喜愛的美食。
黎族的民族節日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黎族文化的集中反映。它鮮明突出的表現了一個民族的性格、情操和愛好,黎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小年(過年仔元宵)、三月三、清明節、端午節
時間觀念最初可能起源於人們對太陽的認識,一天之中隨著太陽位置的不同,表明了一天中有不同的時段。雖然太陽每天東起西落,週而復始,但人間的日子卻一天天過去,這就引起了
黎族的飲食文化一樣多資多彩。黎族習慣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時也吃一些雜糧。做米飯的方法一是用陶鍋或鐵鍋煮,與漢族燜飯的方法大體相同。另一種是頗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
黎鄉素有歌海之稱。黎族民歌,渾厚樸實、琅琅上口,散發著濃郁鄉土氣息。黎族歌謠是一朵絢麗的藝術之花,黎族人民男女老少都愛唱歌。黎族歌謠分為民歌和民謠兩種。民謠是用黎
番陽峒曾受紅毛峒總管管轄。番陽峒最初的峒長是由上級總管召集全峒各村的畝頭村頭集會選舉出來的。當峒長的條件是通曉事理,愛護民眾,為民眾擁戴,如能操海南漢族方言更為優
「檳榔衣裙放桌面,多多少少請領認,一對光銀表情理,上門拜親定婚事。」在五指山腹地,黎族同胞們一直保留著提親習俗,男方向女方求婚是黎族婚姻的傳統慣例,訂婚、定婚、許
黎族民間男子和女子,長到15、16歲時就不在父母家居住,男子自己上山備料蓋「隆閨」,女子由父母幫助蓋「隆閨」。「隆閨」建在父母家旁邊或在村邊。「隆閨」是一間只有8~10平方
流經黎族地區的河流,要麼比較短小,要麼就是河的上游,一般都水流湍急,這種情況,不利於魚類的大量繁殖和成長,因此,捕撈活動在黎族的生產活動中地位不是那麼重要,在文獻
由於黎族聚居的海南島地處熱帶,常夏無冬,雨量充沛,十分適宜植物生長。這樣的自然條件,為黎族群眾的採集活動提供了優越的基礎。在黎族地區遍佈的熱帶雨林植物群落,具有復
射箭 黎族人民多居住在深山老林裡,為了生存的需要,常用木、竹等製成的弓箭來防身自衛和進行狩獵。從西漢始,黎族先民就已懂得使用弓箭。勤勞的黎族人民不僅善用弓箭打獵,而
一、大米飯 大米是黎族人民生活的主糧,他們十分重視對糧食的保護。在山區,村邊有一座座小糧倉;在沿海平原地區,家家戶戶都有存放穀物的大竹簍。人們平常用獨木桶或陶缸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