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舞蹈簡介 黎族在祭祀的時候跳啥舞

黎族舞蹈簡介 黎族在祭祀的時候跳啥舞

黎族舞蹈簡介 黎族在祭祀的時候跳啥舞

歷史名人簡介

舞蹈的起源都有一個共性,即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然而,在其形成的初始,總是與宗教、巫術密不可分的。

在黎族社會中,每當人們發生各種病痛,都認為是鬼在作怪,有病就必救治,救治就必驅鬼除魔,驅鬼除魔就必舉行各種宗教祭祀儀式。人們認為只有宗教職業者—「道公」、「娘母」才能擔負起驅鬼除魔的責任。因為宗教職業者是人與神、人與鬼溝通的媒介。在舉行宗教儀式時,「道公」、「娘母」頭戴帛巾或帽,手持法具,臉著面具,身穿巫衣,以舞蹈和誦經來表現巫術的內容,手舞足蹈,又念又跳,為患者解除病痛,為病家消災解難。

在樂東、東方、昌江等市縣屬黎族哈方言「羅活」土語的黎族村寨中,每逢家中有人做惡夢或生病,必請「道公」、「娘母」來作法,跳《捉鬼舞》。當地黎族群眾認為作惡夢或病魔纏身,都是惡鬼在作祟,攝去人的靈魂所致。所以,家人要請來「道公」或「娘母」,宰殺牲畜,設起祭壇,先在壇面上鋪好芭蕉葉,擺上3行碗,每行各擺放5個或7個碗;盛上未放鹽巴的牲畜肉、飯菜及酒;筷子豎起插入碗中;然後將編成小梯子的芭蕉梗,從壇面吊掛至地下,病人衣物則置於壇下。「道公」左手持一支鐵箭,右手拿一把刀或紅籐葉,在鑼鼓聲中,邊唸咒語邊表演捉鬼、趕鬼、招魂等動作,圍著祭壇邊歌邊舞。最後將鐵箭在病者身上撥動,意在驅趕纏在病者身上的「鬼魂」,為病人請神消災。

在三亞、陵水、樂東、東方等市縣黎族哈方言「哈應」土語的黎族群眾中,他們認為人具有兩重性:肉體和靈魂。人死後只是肉體的消亡,而靈魂卻是永存的,而且與陽間有著一定的聯繫。人死後,死者的靈魂既可保護家人,又可作祟家人。因此,這些地方流行人死後停棺7天、l2天、2O天甚至幾個月不等(視經濟條件決定)的習俗。待舉行隆重的「作齋」儀式,為死者超度亡靈後,才將死者抬到家族墓地埋葬。「作齋」時,跳的是《五風舞》。所謂「五風」即東西南北中5個方位。這裡的黎族群眾認為人死後在一定的時間內,其靈魂仍遊蕩於荒郊僻野,無法歸宗,跳《五風舞》,就是為其招亡魂。舞時,首先在香案四周設神位,然後「道公」帶5個表演者繞著神位起舞。在鑼、鼓、察等樂器伴奏下,先逆時針方向繞神位走,走完一圈又順時針方向走,時左時右,場面嚴肅又熱烈。 傳統文藝表演

源於原始巫舞的儺舞,明清時也隨著道教一起傳入了黎族地區。儺舞主要流行於白沙、保亭、瓊中和三亞等市縣。跳儺舞時,扮演主角的是「道公」,由少則幾個人多則二三十人來配合,所有扮演者均戴上面具。「道公」請兩個人來當助手,他們身穿黑色或灰色長袍,腰束黑色帶,頭纏素布;「道公」還腰佩匕首,額上插三支雉尾,助手額頭則插一支雉尾,一人手拿彎弓,一人手持箭支;剩下的人皆扮演各種「惡鬼」,他們一律身穿黑色長袍,所戴面具尖頭大耳、青面獠牙、闊口大鼻,個個面目猙獰,陰森可怕。在擺好各種祭品後,「道公」開始作法,口唸咒語,大意為:現在的妖魔鬼怪把瘟疫病痛帶給了本村或某家,請上天速派天兵天將前來幫助驅趕鬼魔,消災除難,保護村人平安。

    念完後,「道公」將筊杯扔於壇面,證實天兵天將已請到,接著「道公」抽出尖刀,二位助手張弓搭箭,高舉箭支,齊聲喝令「惡鬼」現形。此時扮演「惡鬼」的人紛紛登壇,他們高舉張開雙手,隨著鼓鈸聲前後左右跳躍,口作怪聲,而「道公」則揮舞尖刀,指天拍地,左刺右戳,用力跺腳,不停地吆喝和唸咒。經過幾個回合的搏鬥,「道公」下令天兵天將出擊,圍觀的觀眾也隨著大聲吶喊助威,「惡鬼」被逼邊跳邊退,人們步步緊逼,「惡鬼」終於被逐出了村子,「道公」隨即將祭品潑向「惡鬼」,一切妖魔鬼怪就這樣被趕走,所有扮演者所戴的面具也集中丟於村外的路邊燒掉。

黎族宗教祭祀舞蹈多與驅鬼除魔、超度亡靈有關。不論是人本身的生老病死還是居家旅行、生產勞動等都離不開宗教祭祀舞蹈。這種舞蹈一般都是在晚上進行,舞者多為宗教職業者。由於渲染的是人、鬼、神三界的關係,因而整個場面氣氛極為凝重肅穆,舞者十分虔誠投入,配上古樸的舞蹈動作、低沉的音樂和顫抖的唸經聲音,使圍觀者也彷彿跟鬼神進行了一次生與死的較量。

    黎族社會在宗教信仰上基本處於原始宗教階段,這種信仰反映到舞蹈,使黎族舞蹈更具濃厚的迷信色彩和遠古巫風特點,眾多的黎族宗教祭祀舞蹈便是如此。

相關內容: 黎族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歷史名人簡介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