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古歷六月二十五日或七月十三日,雷公山區一帶的苗族人民都歡度一年一度「腦戛列」或「腦戛先」(吃新節),且以各種活動熱烈慶祝,晝歌夜舞,人山人海,不亞於過苗年。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三,苗族人民都會迎來屬於他們慶豐收的節日———吃新節。節日前,人們都精心把自己的牛和馬喂得膘肥體壯;姑娘們繡好美麗的衣裙、飄帶,備好銀花首飾;小伙子們則忙於修整和添置蘆笙……
吃新節其實也是苗族青年談情說愛的節日———姑娘和小伙子們三五成群地邀約,不是去趕集就是去看鬥牛比賽。 一大早,寨子裡的姑娘們都陸續走出家門,趕到附近的蘆笙場上跳起蘆笙舞。苗家人有一句諺語「蘆笙一響,腳就發癢」。苗家人認為蘆笙是始祖母創造出來的,蘆笙發出的聲音就是母親的聲音。蘆笙場上,哪個小伙子的蘆笙吹得好,就會贏得姑娘們的歡心。反覆對唱開懷暢飲一番後,鬥牛場開始熱鬧起來。
鬥牛也是吃新節的主要活動,一頭頭油光水滑的水牛,瞪著火眼金睛,由三五人牽護,站在各自「崗位」上。人們像潮水一樣彙集過來,蘆笙聲、芒筒聲和慫牛角鬥的吆喝聲,組成震耳欲聾的交響曲。這時候,一位有聲望的老人提著一葫蘆酒,噴灑在鬥牛場上,宣佈鬥牛開始。
當四五個大漢牽著頭戴護頭草包、角系紅綠紙花、頸項插著虞旗的牯牛繞場一周,在場中間立定站穩後,對面一頭同樣打扮的牯牛,由十多丈遠飛奔而來,兩頭壯牛便對打起來拚死抵碰,兩個護頭草包很快便粉碎飛濺,人群中不時歡聲雷動。 苗族喜好鬥牛,尤其是推崇剽悍強壯的牛。比賽當天,牛主雙方的親戚都會前來助威吶喊,派頭不小。
相關內容: 苗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