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花鼓舞——通常活動於春節及「六月六」「八月八」「趕秋」「趕夏」等民族傳統節日。它的活動形式是由兩人各持兩根尺許長的鼓槌、分別站在鼓的兩面同時擊鼓,另有一人持單棒
很古老的時候,有兩位老人,養得兩個兒子,一個姑娘。沒過多久,兩位老人先後去世,就流下三個孩子。兩個兒子經常與天賭氣,天氣很冷下著大雨的時候,他們說太熱了,就用扇子
從前有一位苗族老長工,一輩子哪樣苦都吃過了,等到最後不能為財主出大力的時候,財主隨便給他一點工錢就把他給打發回家了。 老長工回到家裡,就把三個兒子喊到面前說:你們哥
傳說古代有一個名叫「亞努」的苗族首領,領導苗民向統治者進行鬥爭。他曾組織各寨苗族頭人在「喝血坳」地主喝雞血,發誓共同聯合,戰鬥到底。並約定四月八日在某山聚眾起義。
1、藝術價值。 苗族服飾經過種麻、收麻、績麻、紡線、漂白、織布等一系列複雜的工藝到刺繡、蠟染、裁縫,最後成為一套精美的服裝,無不反映了苗族婦女的勤勞和耐性。 苗族女性
苗族的圖騰崇拜有龍神、楓木、鳥、盤瓠等。苗族對龍普遍崇拜,各地苗鄉都很盛行。如:貴州黔東南苗族地區的「招龍」;湖南湘西地區的「接龍」;雲南屏邊、硯山、麻栗坡等到境的
偏遠的苗族聚居地區,如果小孩吃食硬物,不小心嘴裡起了血泡,做母親的便一邊慌忙找針把血泡扎破,一邊憤憤地罵道:「著蠱了,著蠱了。挨刀砍腦殼的,誰放的蠱我已知道了。她
苗族服飾分為童裝,男裝和女裝。苗族男裝的色彩和裝飾較單調,不及女裝鮮艷與豐富。女裝又有便裝與盛裝之分。便裝是平時穿著的服裝,其色彩花樣及裝飾不及節慶時結婚時穿的盛
貴州苗族姊妹節主要是指貴州省台江縣、施秉縣以及劍河縣部分地區的苗族人民在每年季春時節由婦女們主持的吃姊妹飯的節日。時間因地而異,俗定於陰曆二月十五或三月十五。節日
每年三月初九,是居住在貴州龍裡、貴定、福泉等地的苗族人民的殺魚節。這天,人們來到河邊,從河裡叉起一條鮮魚,架起鐵鍋,燒起篝火,用河水煮著鮮魚,喝著米酒,祭天求雨,
最初的蠱,是指生於器皿中的蟲,後來,穀物腐敗後所生飛蛾以及其他物體變質而生出的蟲也被稱為蠱。古人認為蠱具有神秘莫測的性質和巨大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蠱,可以通過飲食進
在很古很古的時候,在一個山谷中間,有一個綠幽幽的深潭,山的兩邊有蒼翠的樹木和奇麗的花草。井裡的泉水清幽幽,能照得見天空的雲霞、飛鳥,能照得見井旁的樹木和花草。有一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東南苗服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 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繡、挑、
一、苗族服飾是苗族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服飾中可看出苗族歷史的發展進程和文化沉積,集中反 映了苗族在與自然的抗衡中對事物的認識和昇華,在此間也就產生了苗族的審美
溯源與傳說 苗族蠟染歷史悠久,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蠟染歌》(古歌),敘述蠟染的起源。早在秦漢時代,苗族的先民就已經掌握了蠟染技術,據《貴州通志》記載:「用蠟繪花於布而染
苗族服飾以奪目的色彩、繁複的裝飾和耐人尋味的文化內涵著稱於世。苗族服飾圖案承載了傳承本民族文化的歷史重任,從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達功能。由於歷史的久遠,這些圖案所代
一:洗身穿衣。老人去世後,其親屬用熱水為其洗身,然後給他〔她〕穿上壽衣。移至堂屋停放。便於人們弔唁。在靈床前擺放一張桌子,用米升盛滿稻穀放在桌上。孝子手持燒好的三
每年陽春三月,苗族青年男女都以極其歡快的心情,歡度一年一度的爬山節。爬山節是苗族青年男女遊方,即談情說愛為主要內容的節日。通過爬山活動,達到婚姻自主、取得如意的終
一:尊重生命,。二:團結友愛,構建和諧。在加勇社區喪葬中,很早就打破民族與宗族的界線。在治喪過程中,程序繁多,需要投入很多物力人力。若沒有團結一致根本無法完成。而
相傳過去江河邊住著一個名叫保的苗家漁民,有一天他帶著獨子九保下河打魚,突然風雨大作,一條龍躍出把九保拖進龍洞,於是保潛水進龍洞救子,卻發現惡龍已把他兒子殺死並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