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苗族刺繡藝術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從前有一位名叫詩蘭娟的苗族婦女,為記住南遷的歷程,每翻過一座山、渡過一條江河都在自己的衣服某個部位縫下一個記號:在渡過黃河
苗族的吊腳樓 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個「廠」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長木柱支撐,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裝上穿枋和橫樑,與土台平行。吊腳樓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佔地十二三
1、習俗性蘆笙舞——第一種是每年過「花山節」時跳,這是男女青年聯歡和選擇配偶的佳期,這天所跳的蘆笙舞,古時就稱為「跳花」或「跳月」,多在月明風清之夜進行。有這類習俗
苗族多以大米為主食,玉米、紅薯、小麥等為輔,雜以養麥、大麥、燕麥、高粱等。嗜酸辣鹹,好煙酒茶。飼養家禽家畜,種植各種蔬菜。苗族是一個以水稻為主糧的民族,用水酒接待
巫文化起源於早期原始社會,主要載體是巫術,作法以「超自然力」對客體進行影響或控制是其主要特徵。一般有專職的行巫術者,即巫師,他們被認為具有這種「超自然力」。黔西北
苗族的風俗傳統: 苗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眾多,分佈遼闊,湘西苗族屬其中之一部。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苗族在服飾、節慶、婚嫁、喪葬、娛樂、禮節、禁忌、飲食
人為地塗上迷信的印記,那不僅是對文化自身的誤讀,更是對人類文明起源的誤解,在我們鳳凰縣的很多地區至今仍保存著原生態的巫儺文化遺存。如果把巫儺文化簡單地定義為迷信,
苗年盛行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的苗族聚居區。過苗年的日期,各地不盡相同,但都是在收谷子進倉以後,即分別為農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龍)日或卯
1、苗族的圖騰主要有水牛、黃牛、野豬、鷹、猴、燕 、鳳、魚、犬、竹、楓樹等等,因為苗族也經歷了無數的遷徙和融合,其圖騰的來源也是多源的,所以苗族的圖騰分為外來型與原
每年古歷六月二十五日或七月十三日,雷公山區一帶的苗族人民都歡度一年一度「腦戛列」或「腦戛先」(吃新節),且以各種活動熱烈慶祝,晝歌夜舞,人山人海,不亞於過苗年。每年
以大為美 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藝術特徵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銀角幾乎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證。堆大為山,呈現出巍峨之美;水大為海,呈出浩渺之美。苗族銀飾以大
很久以前,在斗篷山1腳下有個寨子。寨子裡頭有一戶姓金的人家。這年,金家生了個兒子,一下地就不住地哭,用哪樣法子也哄不倒。娃娃吵得太凶,老爹無奈何,就抱他出門來。
貴州苗族姊妹節主要是指貴州省台江縣、施秉縣以及劍河縣部分地區的苗族人民在每年季春時節由婦女們主持的吃姊妹飯的節日。時間因地而異,俗定於陰曆二月十五或三月十五。節日
反排木鼓舞是苗族神話中造人之神——「蝴蝶媽媽」的象徵,系苗族的祖先姜央打造並開始貢奉,由後人沿襲至今。過去木鼓舞只能在13年一次的祭祀祭祖節跳,在莊嚴肅穆的儀式中進
據民國《施秉縣志》記載:「船用長木製成,首尾具備,施以彩色,蕩漾波心蜿蜒有勢,頗足觀賞」。清光緒《苗疆聞見錄稿》曰:「其舟以整木刳成,長五、六丈,前安龍頭,後置鳳
遠古的苗家有兩姐妹,美麗善良、勤勞聰慧,姐姐叫賁(苗語:花),妹妹叫鯁(苗語:蟲)。一天姐妹倆上山砍柴,被兩隻老虎盯上,於是虎幻化成兩個青年人,將姐妹倆騙至大山裡吃掉。
早在北宋年間,苗族的歌舞已經名聞遐邇,在京城引起轟動。《宋史·南蠻曲南蠻傳》載:「一人吹瓢笙,如蚊蚋聲,數十人聯袂宛轉而舞,以足頓地為節。」事實上,苗族的舞蹈起源
相傳過去江河邊住著一個名叫保的苗家漁民,有一天他帶著獨子九保下河打魚,突然風雨大作,一條龍躍出把九保拖進龍洞,於是保潛水進龍洞救子,卻發現惡龍已把他兒子殺死並當作
苗族曆法使用十二生肖記時、日、月歲外,還用1、2、3、4、5、6、7、8、9、10、自然數相輔助記時、日、月、歲,為老人祝壽:「祝120歲高壽」。 十二生肖來源,與中國遠古十二個氏族
在很古很古的時候,在一個山谷中間,有一個綠幽幽的深潭,山的兩邊有蒼翠的樹木和奇麗的花草。井裡的泉水清幽幽,能照得見天空的雲霞、飛鳥,能照得見井旁的樹木和花草。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