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創造出來的史詩。它的內容包羅萬象,從宇宙的誕生、人類和物種的起源、開天闢地、初民時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遷徙、苗族的古代社會制度和日常生產生活等,無所不包,成為苗族古代神話的總匯。它分為四部分:《開天闢地》、《楓木歌》、《洪水滔天》和《跋山涉水》。
刻道
「刻道」是苗語稱謂,即「刻木」或「歌棒」,漢語譯為《苗族開親歌》,是黔東南州施秉苗族酒歌的一種,因它的主要內容刻於圓形竹木之上,苗民們持棒而歌,故有此稱謂。「刻道」是居住在中國境內的苗族群體中,至今惟一保留的一種古老的刻木記事符號。它是迄今為止苗族最早的記事實物和該支系最古老的文字工具。
侗族琵琶歌
侗族琵琶歌,是侗族民間流傳的融樂器、聲樂為一體的自彈自唱的說唱曲藝類音樂,因它是用梓木、梧桐、或杉木製作的琵琶作樂器伴奏而得名琵琶歌。侗族中琵琶,是侗族彈撥弦鳴樂器。侗族琵琶歌分佈於侗族南部方言地區,可分為抒情琵琶歌和敘事琵琶歌兩大類。其歌唱內容幾乎涵蓋了侗族各個方面,世代傳承,歌脈悠遠。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也是侗族人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優秀民族文化成果之一。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布依族銅鼓
布依銅鼓是布依族古老的打擊樂器之一,屬於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它用青銅鑄造而成,常與嗩吶、皮鼓、大察、鐃鈸、鑼木棍混合敲擊吹奏,基本保存著古代樂器的演奏風格,具有布依族的民族特色。
蘆笙舞
蘆笙舞是苗族人民祭祖或節日、喜慶的主要舞蹈之一。但由於歷史上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等原因,相當一部分苗族村寨已失傳,現尚保存蘆簽舞蹈較好的有交下、巫忙、黨道、南宮、反排、番召、革東、寶貢、台盤等地。蘆笙與蘆笙舞舞在苗族地區的歷史源遠流長。
反排木鼓舞
反排木鼓舞是一個祭祀性舞蹈,源於祭鼓節,歷史淵源久遠,由原始圖騰信仰和萬物有靈的宗教意識發展而來,在反排苗寨反排木鼓舞已有四十五輩人,一千多年的歷史。
德江儺堂戲
德江儺堂戲是一種佩帶面具演出的帶有宗教色彩而具有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的民族戲劇雛形,被譽為「中國戲劇活化石」。它始於商周時期,傳於戰國秦將司馬錯取巴楚國,開發烏江,實行屯兵時期。秦國的宮廷儺、軍儺、民間儺在這裡得到稽留和發展,有茅山教和師娘教兩派。表演的核心是「沖儺還願」、「酬神娛人」。
安順地戲
地戲,俗稱「跳神」,是流行於貴州省安順市的地方戲,表演地戲大都在露天場所進行,無須舞台,故稱「地戲」。明朝軍隊在貴州設有24個衛、26個守衙千戶所,其中安順有3個衛、2個守衙千戶所,史料上稱衛所軍士為「屯堡人」,有了屯堡人,地戲也就隨之而出現了。
相關內容: 苗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