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禮」和「樂」起源於遠古的原始崇拜。《禮記·禮運》曰:「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其貢獻的禮品、擊土鼓而作樂,便是最早的禮樂儀式。到了傳說中的五帝時期,雖然帝王的領袖地位和遞相禪讓產生了「禮」的意識,但是禮的制度還未產生。只有到了夏朝,由於「天下為家,各親其親」,於是「大人世及以為禮」,「禮義以為紀」,禮儀制度才逐漸建立起來。夏禮因文字記載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難知其詳。商禮由於殷墟考古的大量發現,以及《史記·殷本紀》有較多的記載,則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禮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漸完備和成熟來。「樂」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產生,《莊子·天下》說:「黃帝有《咸池》,堯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湯有《大濩》。」到了周代,「樂」的內容不斷豐富,形成了相應的制度,當時除了代表性的《大武》之外,按《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的記載,周樂有數十種之多。周代還設有專門的機構「春官」規範和管理樂舞,並在春官下設大司樂授「樂」,教國子「樂德」、「樂語」和「樂舞」(《周禮·春官》)。
中國古代的禮樂文明是在周代形成和完備起來的,因為這時不僅形成了系統的禮樂制度,而且賦予禮樂以豐富的人文內涵。周代形成的冠、婚、喪、祭、朝、聘、鄉、射以及職官制度等禮儀、禮制和禮義,主要保存於流傳至今的儒家經典《儀禮》、《周禮》、《禮記》等三禮之中。
周代盛行的「六代之樂」及樂德、樂語、樂舞等內容本記於《樂經》,然《樂經》「失於秦火」;好在「禮樂相須以為用」,不少樂制的內容可以在「三禮」中的禮儀制度中看到,而專述樂義的《樂記》也保存在《禮記》之中。另外,古代的「樂」是歌樂舞三位一體的,按照楊向奎先生的考證,周樂的歌詞部分可以在《詩經》中找到,如《周頌》。
《尚書大傳》說「周公攝政」,「六年制禮作樂」。《左傳》文公十八年記:「先君周公制周禮,曰:則以觀德,德以處事。」在禮樂文明形成的過程中,周公是一個重要的人物。他制禮作樂,不僅將遠古至殷商的禮樂加以改造和發展,形成系統化的典章制度和行為規範,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倫理的深刻內涵。孔子是發展中國古代禮樂文明的另一個重要人物。他的貢獻一是繼承、推廣和宣揚禮樂文明,整理、傳播了記載古代禮樂文明的儒家經典「六經」。二是他以禮樂為解說對象,著力彰顯禮樂文明的精義,強調禮樂文明的人倫教化和治世功能。
相關內容: 漢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