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文化 漢族戲劇發展史簡介

漢族文化 漢族戲劇發展史簡介

漢族文化 漢族戲劇發展史簡介

歷史名人簡介

元、明、清三朝,漢族音樂以戲曲音樂為主。元代戲曲稱為「元曲」,有雜劇與散曲之分。元曲音樂,來源於唐宋詞曲、大曲、諸宮調中名曲及北方民間流行樂曲。其中,單個樂曲稱小令,若干同一宮調七聲音階北曲的單體樂曲依一定的邏輯連成組曲,前有引子,後有尾聲,稱為套數。南方戲曲獨稱為「南戲」,戲曲由五聲音階的南曲構成。元代中期以後,雜劇戲曲南移,南北戲曲合流,形成「南北合套」的戲曲套數。

明代人稱南戲為《傳奇》。明以後,雜劇漸漸衰落,《傳奇》音樂獨主劇壇,兼收雜劇音樂,改名昆曲。《傳奇》音樂有《海鹽腔》、《弋陽腔》、《余姚腔》、《昆山腔》等四大聲腔。其名聲顯著在明朝,其形成之始則在宋、元兩朝。

北方有《秦腔》,起於陝西,以棗樹梆子為板,因稱為《椰子腔》,音樂高亢激越。又有《西秦腔》,起於甘肅,音樂蒼涼深沉,後演變為《西皮調》。《西秦腔》與陝西民間音樂結合,分別形成《西路梆子》和《東路梆子》。《東路梆子》傳到山西,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形成《山西梆子》,在河南形成《河南梆子》,在河北形成《河北梆子》。又有《絃索調》,是用三弦或琵琶伴奏的一種歌唱的曲調,明初起於中州。傳到江南,發展為太倉、蘇州、嘉定三派。

清初,有《二簧腔》,起於江西,傳到安徽、湖北、廣西。又稱為《湖廣調》,或說因湖北黃岡、黃陂得名「二黃」,《西皮調》與《二簧腔》結合,形成《皮黃腔》,是徽劇與漢劇的戲曲音樂基礎。1870年,《皮黃腔》進入北京,形成《京劇》。此後,以昆腔、高腔、梆子、皮黃、絃索等五大聲腔系統為基礎,結合各地民間音樂、逐漸形成一些劇種音樂。如《昆劇》、《徽劇》、《漢劇》、《秦腔》、《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粵劇》、《川劇》、《閩劇》、《滇劇》、《湘劇》、《贛劇》等劇種。

說唱音樂以南方的《彈詞》和北方的《鼓詞》最引人注目。彈詞用彈絃樂器琵琶、三弦伴奏,以《蘇州彈詞》為代表。清中葉,蘇州彈詞依曲調風格不同而分為陳調、俞調、馬調。著名藝人有陶貞懷、丘心如、陳瑞生、梁德繩、王周士、陳遇乾、俞秀生、馬如飛、陸士珍、姚似璋、趙湘舟、王石泉等。《鼓詞》由演員,另有三弦、琵琶、四胡等絃樂器伴奏。《鼓詞》又稱為《大鼓》,以冀中《西河大鼓》、《滄州木板大鼓》最早。著名藝人有郝老鳳、王小玉、馬三峰等。

從1984年以後,新的地方劇種不斷湧現,如《評劇》、《越劇》、《楚劇》、《淮劇》、《粵劇》、《潮劇》、《錫劇》、《瓊劇》、《揚劇》、《甬劇》、《黃梅戲》、《泗州戲》、《雲南花燈》、《湖劇》、《杭劇》、《薌劇》(《歌仔戲》)、《薄劇》、《蘇劇》等。

直到1949年以後,新的地方劇種還在繼續產生。如《黔劇》、《婺劇》、《唐劇》、《吉劇》、《龍江劇》等劇種,就是20世紀50年代才確立的,加上各地《秧歌戲》、《花燈戲》、《花鼓戲》、《採茶戲》、《道情戲》、《太平鼓戲》等,迄今,漢族劇種已發展到230多個。各劇種逐步形成了一些優秀的傳統劇目,如京劇《宇宙鋒》、《貴妃醉酒》、《荒山淚》、《釵頭鳳》、《祭塔》、《蕭何月下追韓信》、《借東風》等;評劇《杜十娘》;晉劇《打金枝》、《蝴蝶杯》;蒲劇《竇娥冤》;淮劇《蘭橋會》;錫劇《珍珠塔》;揚劇《鴻雁傳書》;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紹劇《蘆花記》;黃梅戲《天仙配》;閩劇《紫玉釵》;蒲仙戲《琴挑》;梨園戲《陳三五娘》;歌仔戲《呂蒙正》;贛劇《珍珠記》;呂劇《井台會》;川劇《拷紅》;豫劇《穆桂英掛帥》;楚劇《評雪辨蹤》;粵劇《搜書院》;碗碗腔《店遇》等。

同時,各劇種的藝術家也編演或移植一些現代戲,如辛亥革命前後梅蘭芳主演的京劇《孽海波瀾》、《一縷麻》、《鄧霞姑》,周信芳主演的京劇《宋教仁》等。

    粵劇還根據外國小說改編成劇目《胡不歸》,成為薛覺先的拿手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又有移植劇目如評劇《李香香》、《劉巧兒》,秦腔《血淚仇》,瓊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吉劇《江姐》,龍江劇《李雙雙》,滬劇《蘆蕩火種》等。

近代以來蜚聲藝壇的戲劇藝術家有梅蘭芳、程硯秋(滿族)、荀慧生、尚小雲、周信芳、馬連良、裘盛戎、葉盛蘭、成兆才、白玉霜、丁果仙、施銀花、袁雪芬、張德成、賈培之、天籟、周慕蓮、韓世昌、吳天保、白駒榮、馬師曾、薛覺先等等。

與「勞工神聖」的時代口號相應,民間器樂受到廣泛注意。其種類如陝西鼓樂、北京寺院音樂、冀中管樂(吹歌會)、山西八大套、山東琴曲、東北太平鼓、遼南彭吹、江南絲竹、江蘇十番鼓、十番鑼鼓、浙東鑼鼓、廣東音樂、廣東漢樂(客家音樂)、潮州音樂、福建南曲、閩西十音、海南音樂、江西三星鼓、福州十番、湖南十樣景鑼彭、衡陽鼓樂、長沙響房、雲南洞經音樂等。

流傳至今的傳統樂曲最著名的如琴曲《耕歌》、《幽蘭》、《高山流水》、《陽春白雪》、《梅花三弄》、《陽關三疊》,笛曲《冀南小開門》、《鷓鴣飛》、《小放牛》,雙管曲《江河水》,管子曲《放驢》、《麥穗黃》、《採茶》,嗩吶曲《百鳥朝鳳》,琵琶曲《月兒高》、《夕陽簫鼓》、《十面埋伏》,箏曲《漢宮秋月》、《出水蓮》,板胡曲《大起板》,二胡曲《中花六板》、《花歡樂》,嗩吶鑼鼓曲《淘金令》,絲竹曲《行街》、《四合》、《老六板》,十番鼓《滿庭芳》,十番鑼鼓《萬花燈》、《虎嘯龍吟》、《香袋》,福建南曲《八駿馬》,廣東音樂《雨打巴焦》,民間吹打曲《龍頭龍尾》等,共約數百曲。漢族民樂中,最為普遍的是城鄉各地自娛性質的鬧年鑼鼓,須按一定的鑼鼓點子(即《鑼鼓經》)敲打,節奏鮮明,氣氛熱烈,顯示了漢族民間傳統音樂文化某一方面的特色。

相關內容: 漢族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歷史名人簡介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