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方的住宅以北京的四合院最具有代表性。四合院作為北京的傳統民居,在元代(公元1271–1368年)就已出現了。不過現存的四合院大多數是清代(公元1644–1911年)到20世紀30年代所建的。
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東南西北四面;「合」是圍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說,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圍牆圈成的。裡面的建築佈局,在封建宗法禮教的支配下,按著南北中軸線對稱地佈置房屋和院落。四合院是個統稱,由於建築面積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從空間組合來講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
四合院中除大門與外界向通之外,一般都不對外開窗戶,即使開窗戶也只有南房為了采光,在南牆上離地很高的地方開小窗。因此,只要關上大門,四合院內便形成一個封閉式的小環境。住在四合院裡的人不常與周圍的鄰居來往。在小院裡,一家人過著日子,與世無爭。可以說,四合院是在歷史的洪流中,在動盪的社會風雲裡,北京人所尋覓到的一個安詳恬靜的安樂窩。一代代的北京人就在這數也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度過了漫長的歲月。
今天,時代前進了,北京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北京市容已煥然一新,原來的胡同大多已拓寬為平整的柏油路;路兩旁矗立著一座座高樓大廈。古老的四合院越來越少,越來越殘破和不實用了。
還住在四合院裡的居民差不多都在盼著早日搬到大樓裡去住。但是當人們站在林立的大樓前時,又想起了那富有北京情調的老四合院。北京市的市政規劃中特意保留了一些小胡同和四合院,以反映老北京的特色和北京人的生活情趣。這些在大規模的改建擴建中倖存的四合院,已被釘上了鐫有「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字樣的牌子。
每當我到北京城南去時,總喜歡騎車繞行一條叫作老牆根的小胡同,因為這條胡同西口路北的一座四合院會引起我對童年和少年時代生活的回憶:那兒曾是我的家,我在那兒長到15歲。我的祖輩本來住在中國東南沿海福建省的一個小山溝裡,很窮。我的祖爺爺刻苦求學,成了一位名醫,被召進皇宮擔任醫官。他帶著一家子人從福建遷來北京,就住進了這座頗有點氣勢的四合院。
它和大多數坐北朝南的四合院一樣,大門開在東南角,這是取「紫氣東來」的吉祥之意。大門樓飛簷翹角很華麗。說是門樓,只不過它比南房要高一些,被習慣地稱為樓了。
登上台階後,在大門兩側各有一個圓石鼓,上面浮雕著守門的小獸。據傳說那小獸是龍的九個兒子之一。
院子的大門從早到晚都由裡面的一個大木栓關起來。我們放學回家,得使勁地敲門上的大鐵環,等著裡面的人給開門。後來有了電鈴,就方便多了。跨過大約30厘米高的門檻,便進入門洞。門洞兩側有牆,其上有頂,北面無任何隔擋與外院相通。當關上門時裡外隔絕,打開門時裡外透光,形同洞穴。它佔有一間南房的面積。門洞的西牆開有一個門,通向南邊第一間屋子。這間屋子稱為門房,過去住著一位專管開關門的工人。
門洞正對著的是東廂房的南山牆,從這兒往西便到了南房前。除了門房外,南房的門都朝北開。南房在四合院中是條件最差的房子,屋內又暗又潮濕,所以不住人,是放雜物的地方。
東西廂房之間有一人多高的矮牆相連,中間開有一個小門,門內有一木製雕花的屏壁,它們將南房隔在院子之外,這就是在建築上稱為「一宅兩院」的格式。南房前狹長的過道式小院是外院,進入小門就是裡院了。裡院是一個近於正方形的院子,靠近矮牆的東西廂房前各有一棵高大的槐樹,夏天時它們可以遮住陽光,使小院處於蔭涼之中。
北房最高,建在四層台階的基礎之上,東西廂房要低一層台階,房前有迴廊環繞。北房是四合院的中心,共有3大間,正中的一間稱為堂屋,是不住人的。屋內北牆上掛有字畫和對聯,靠牆置一張硬木做的長條案,上面擺放著花瓶、香燭等,正中央是一塊木製的祖宗牌位。條案前是一張八仙桌,兩邊各置兩把太師椅。逢年過節時,桌上擺有酒菜點心,以祭祀祖先。長輩坐在太師椅上,小輩門依次上前給老人磕頭請安祝福。後來這些舊的禮俗都免除了,但是家中的大事還是在堂屋裡舉辦。我還記得,我的奶奶和祖奶奶去世時,靈堂就都設在堂屋。
堂屋的東西各有一道門,通向北房的另兩間屋子,那裡是住房。因房前有走廊,窗高屋亮,冬暖夏涼。是全院最好的房子,所以是家中長輩的居室。我小時祖爺爺和爺爺都已去世,北屋的兩間房子分別住著奶奶和年紀已經很老的祖奶奶。
小輩住在東西廂房。我的父母帶著我們兄弟二人住在西廂房,姑姑一家住在東廂房。廂房也是3間,中間進門是客廳,兩邊是臥室,住起來很方便。屋內鋪著花瓷磚,玻璃窗很大,采光好,空氣好,夏天涼爽舒適。一到冬天便感到很冷,屋子裡生個大火爐也不大解決問題。一到早上起來,打開窗簾就會看到玻璃窗從下往上結了冰凌花,它們像山、像雲、像許多奇妙的東西。這種冰畫每天都不一樣,它常常引起我的好奇和猜想。
在我們住的西廂房北邊和北房的西側有一間堆放雜物的大屋子,因為屋裡很暗,我們都叫它「大黑屋子」。 大黑屋子的北面有兩間小房,一間是廚房,裡面有個很大的灶,有自來水,做飯很方便。廚房屋頂有天窗,既可以進光,又可以散煤煙和油氣。廁所已經過改造,有洗澡盆和衛生設備。
那時的公共排水設備還不齊全,都靠各個四合院自己解決。所以在四合院中間的方磚之下挖有一個大坑,隔上一端時間便要到農村去請農民趕著糞車來,,將坑內的污物挖去肥田。然後再做坑蓋,填上,砌上方磚,小院便又恢復了原樣。
過去一個四合院只住一家人,後來由於住房的修建趕不上城市居民增加的速度,住房越來越緊張,一座四合院便住進了兩家、三家……甚至多到十幾家,成為目前北京人所說的「大雜院」了。1976年唐山地震後,北京城裡有些四合院裡蓋起了防震棚,東一間、西一間,以後便成了「永久性」的小房了。這些四合院也就失去了它們的本來面目。
隨著時代的前進,古老的北京四合院逐漸被更方便的單元住宅樓所代替。1960年我們家也搬出了住了4代人的四合院,住進了樓房,從此我再也沒有回到四合院去住過。轉眼40多年過去了,然而我卻仍然經常憶起那恬靜舒適的四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