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廟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南門內,是奉祀孔子的廟宇。全國各地保存了許多歷朝歷代的孔廟,尤其是以孔子的故鄉——曲阜的孔廟規模最大、時代最早,它與孔府、孔林並稱「三孔」,是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
在中國古代,在飯、菜的食用上都有嚴格的規定,通過飲食禮儀體現等級區別。如王公貴族講究「牛宜秩,羊宜黍,像直穆,犬宜粱,雁直麥,魚宜漲,凡君子食恆放焉」。而貧民的日
學術,指的是有系統的、較專門的學問。任何一種學術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興起,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而演變。研究學術發展的歷史,以歷史發展的眼光看學術,就是學術史。
「致中和」 「中庸」是古代先民孜孜以求的美德,其首見於《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禮記·中庸》亦云:「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冬至傳說之一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凶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
漢族俗好客,特別是遠客。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悅)乎?」表達了這種好客的心理。漢族喜歡交往,「禮尚往來」。 漢族古俗,注意抑送揖讓之禮。凡迎賓,對與主人身份平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是元朝滅亡後,漢族人在華夏大地上重新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他的建立改善了漢人的地位,使得佔人口大多數的漢族人民再一次回到平民的位置上來,為今
有巢氏 又稱大巢氏。相傳,遠古時代他發明了巢居,教民構木為巢,以防野獸侵襲。《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項峻始學篇》云:上古穴處,有聖人教之巢居,號大巢氏。《莊子盜跖》:
一個地區有本地的禁忌習俗,它傳承古老傳統地域文化與生活環境和經濟條件等因素,延續而發展,並受民族宗教和社會發展影響,與當地生產力的進步相適應。和政縣禁忌文化具有明
王昭君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其為漢匈交好立下的功績千古流傳。然而,中國歷史典籍第一位記載了姓名和史實的漢族和親公主劉細君,其生平事跡卻鮮有人知。王昭君與匈奴和親
東漢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漢光武帝劉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復由劉氏統治的漢王朝,史家稱此漢朝為東漢。 公元25年,劉秀在綠林軍的協助下,以武力
東漢,章帝元年,駐紮柳中城的漢西域都護府戊己校尉關寵的緊急求援文書送到了剛剛繼任皇位的漢章帝手裡。 情況是緊急的:在這年的三月,匈奴單于派左鹿蠡王(蠡音離)帶領二萬軍
漢族分佈地區廣,傳統民居依地區不同而產生不同式樣。 1.華北民居 華北平原漢族傳統民居建築,多數是平房,房屋結構以木柱托梁架檁,支撐椽條和輕瓦屋頂,以青磚牆、生磚牆、石
浙江菜系,簡稱浙菜。由杭州、寧波、紹興三種地方風味發展而成。 特色:講究刀工、製作精細、變化較多、富有鄉土氣息。 代表菜品:西湖醋魚、龍井蝦仁、干炸響鈴、油燜春筍、
二月二日既然是「龍抬頭」之時,許多食品就與龍牽扯在一起。北京一帶,這天多食用春餅,叫做「吃龍鱗」,比較講究的還在食用時搭配「合菜」。合菜是將瘦肉絲與菠菜、豆芽菜、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代漢族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
千百年來,人們之所以愛橋,頌橋,源於下面的原因: 首先是橋具有實用功能。橋是路的延伸,給人們帶來交通的便利,沒有橋,人們就失去了接應,失去了貫通。 其次是因為橋具有
宮殿建築為漢族建築之精華。北京紫禁城(故宮)為明代修建,清承明制,有所增益。故宮建築群中,體現了漢式宮殿建築的以下特點: (1) 故宮建築取坐北朝南的方向,施工前,立華表以
蘇菜即江蘇菜。由淮揚、金陵、蘇錫、徐海四個地方風味組成,其影響遍及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江蘇菜的特點是:用料廣泛,以江河湖海水鮮為主;刀工精細,烹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