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前1027年?—前771年)是我國繼夏商之後的第三個王朝,是中國遠古社會的鼎盛時期。 周的先祖起源於黃帝族,在夏朝時,周族首領棄為「後稷」,負責管理農事,故而,周族是一個
千百年來,人們之所以愛橋,頌橋,源於下面的原因: 首先是橋具有實用功能。橋是路的延伸,給人們帶來交通的便利,沒有橋,人們就失去了接應,失去了貫通。 其次是因為橋具有
今天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滿清風俗與漢族風俗有什麼不同?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滿族風俗與眾不同,生活中有許多忌諱,犯忌則被視為不禮貌。滿族不戴狗皮帽、不吃狗肉,最忌客
屋分兩間,故有立柱三,每間各有一門,門扉雙扇。上端有斗拱承枋,枋上更有斗拱作平坐。上層未有柱之表現,但亦有兩門,一門半啟,有人自門內出。上層平坐似有四周欄杆,平坐
孔子又是個大教育家,在中國教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奴隸社會只有貴族子弟才能享受文化教育,孔子認為這樣太不公平,他認為每個人都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權利。孔子創辦私學,
「致中和」 「中庸」是古代先民孜孜以求的美德,其首見於《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禮記·中庸》亦云:「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祠始建於北魏前,是為了紀念周武王的次子叔虞而建,初名唐叔虞祠,又因位於晉水的源頭,故名晉祠。北齊天寶年以後,歷代予
天壇位於北京城的南端。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天地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壇,此處就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
提起中國古代的廟會,人們會聯想到「廟」,認為廟就是道觀寺廟。顧名思義,廟會就是在寺廟附近聚會,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活動。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版《辭海》這樣解釋:「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
從漢朝到唐朝,漢族與兄弟民族廣泛開展文化交流,漢族歌舞音樂發展臻於極盛。漢代出現國家設立的音樂機構——樂府,由它收集整理的樂府詩,都有曲調可歌。 漢代北方民歌有《徒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帝制國家。 戰國末年,強秦以武力消滅其餘六國,統一了全國。贏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改前朝的分封制為中央集權制,取「三皇」之皇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東晉之後建立於南方的四個朝代的總稱。自公元420年東晉王朝滅亡之後,在南方先後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國家,而它們存在的時間都相對較短。其中
中國的樂器裡,最亮麗的莫過於京胡,京胡是沒性格的演員,但它處處漂亮,是一種戲曲中的裝飾物,一個人在早晨的湖邊獨自拉京胡,你站在那裡仔細聽,就連一點點哀愁和喜悅都分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
由於民歌是勞動人民的歌,勞動人民在封建社會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是被人看不起的,他們的歌也就遭受到同樣的命運。甚至在元、明、清三代屢遭帝令禁唱。有關它的歷史很少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漢族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
元、明、清三朝,漢族音樂以戲曲音樂為主。元代戲曲稱為「元曲」,有雜劇與散曲之分。元曲音樂,來源於唐宋詞曲、大曲、諸宮調中名曲及北方民間流行樂曲。其中,單個樂曲稱小
茶道是以修行悟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一。茶道包括茶藝、茶禮、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謂茶藝是指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的一套技藝;所謂茶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