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幾乎被遺忘的古代漢族習俗 周代(鄭國) 踏青 溱洧河畔鐘鼓交,踏青遊人樂陶陶。紅男綠女佩香草,兩情相悅贈芍葯。 《詩經·鄭風》有一首民歌《溱洧》,其中說:一對青年男女
中國北方的住宅以北京的四合院最具有代表性。四合院作為北京的傳統民居,在元代(公元1271–1368年)就已出現了。不過現存的四合院大多數是清代(公元1644–1911年)到20世紀30年代所建的
(一)泡茶道茶藝 泡茶道茶藝包括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節。 1.備器:泡茶道茶藝的主要器具有茶爐、湯壺(茶銚)、茶壺、茶盞(杯)等。 2.選水:[明清]茶人對水的講究比
原始儒家是繼承中華遠古文明思想而來,並特別重視國家社群的維護及個人修養的實踐的哲學,其中周文化的社會哲學理想更是儒學價值意識的根本基礎。而先秦儒學的理論重點在於思
農曆五月初五,是漢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
在對色彩的崇尚上,漢族有尚紅色、貴黃色的習俗。 尚紅,早在《禮記·檀弓上》就記載說:「周人尚赤」。這種「尚赤」風土人情在漢族古代有許多表現:中國古稱「九州」,又別稱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代漢族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
在中國,漢族傳統的輩分觀念長期存在,以本身為中心,上有四代長輩,下有四代晚輩,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孫、曾孫、玄孫」的「九族」血親關係,這就是九個
東漢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漢光武帝劉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復由劉氏統治的漢王朝,史家稱此漢朝為東漢。 公元25年,劉秀在綠林軍的協助下,以武力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由唐高祖李淵建立起來的強大王朝,它與漢朝同成為中華民族中興的兩個時代,並以其前所未有的輝煌與繁榮開創了中國的新紀元。 隋朝末年,當隋煬帝四處攘
婦女懷孕,漢族俗稱為「有喜」。 小孩出生第二天要做「三朝」。小孩出生後,大都緊閉雙眼,總要到三朝(即三天)或三朝以後才睜開。按舊俗,孩子睜開眼後要先看父親,後看母親,
漢族舞蹈通常與唱歌或器樂結合,稱為歌舞、樂舞。 先秦舞蹈可分為四類: (一) 表現農業生產活動的舞蹈,如《葛天氏之樂》。舞者三人,執牛尾踏舞步而歌,歌舞共八段:第一段
壯族過春節的節期雖然是受漢族春節的影響,但其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則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宋代以前,壯族各地的節日是按農業生產的週期而定,自明代以後大部分地區逐漸採用農曆節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並且夾雜著許多迷信的習俗。漢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禮隆重,分殮、殯、葬三個階段進行。 殮,就是給屍體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殮前要給死者招
傳說龍頭節最早起源於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初二還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 二月二,
元、明、清三朝,漢族音樂以戲曲音樂為主。元代戲曲稱為「元曲」,有雜劇與散曲之分。元曲音樂,來源於唐宋詞曲、大曲、諸宮調中名曲及北方民間流行樂曲。其中,單個樂曲稱小
被譽為中國江南第一大屋場的張谷英大屋場是保存完好的一群古建築, 至今已存在了500多年。其建築規模之宏大,建築風格之獨特,建築藝術之精美在中國是不多見的。特別是它集中了中國
從漢朝到唐朝,漢族與兄弟民族廣泛開展文化交流,漢族歌舞音樂發展臻於極盛。漢代出現國家設立的音樂機構——樂府,由它收集整理的樂府詩,都有曲調可歌。 漢代北方民歌有《徒
川菜 從地域上說,川菜是中國西部四川這塊地方出現的菜。按行政省看,川菜就是四川菜。只是這麼看,就機械了。川菜它早已不僅是四川人喜愛的,而是中國各地甚至海外許多國家的
閩菜是福建菜的簡稱,起源於福建省閩候縣。它以福州、泉州、廈門等地的菜餚為代表發展起來。它是中國烹飪主要菜系之一,在中國烹飪文化寶庫中佔有重要一席。烹調方法擅長於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