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是一種唱腔多樣化的劇種,她的唱腔有著極為豐富的表現能力。粵劇是嶺南劇派的主要品種,流行於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和香港、澳門,在東南亞和歐美等華僑聚居的地區經常有演出。
明代弋陽腔、昆腔、梆子、皮黃等聲腔劇種,在廣東常有演出,清初徽班、湘班又在廣東風行,隨後,出現廣東「本地班」,彙集眾腔之長,獨創自己的特色。後以梆、黃為基礎,溶匯弋、昆諸腔,並與南音、粵謳、木魚、龍舟等廣東民間音樂曲調結合,遂成為南方一大劇種。
粵劇腔調有梆子(源自江西省的弋陽腔和江蘇省的昆山腔,相當於京劇的西皮)、二黃(源自安徽省的吹腔和高撥子)、西皮(源自陝西省的秦腔,相當於京劇的西平調)、南音、粵謳、龍舟、木魚、鹹水歌、梵曲等。
伴奏樂器多樣,除高胡、三弦、月琴、沙鼓、高邊鑼等民族樂器外,現代還運用了小提琴、大提琴、薩克斯管等西洋樂器。表演藝術和舞台美術、燈光方面較多吸收話劇、電影、西洋歌劇的特長,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粵劇角色分類原在末、淨、生、旦、丑、外、小、貼、夫、雜十大行當,後來演變為生、旦、文武、武生(須生)、公腳、小武、六分、拉扯等行當。
清末民初,新編劇本層出不窮,劇目總數累計約有五至六千個。
近百年來,粵劇界人才輩出,曾湧現出薛(覺先)、馬(師曾)、廖(俠懷)、桂(名揚)、白(駒榮)等流派及一大批才華出眾的演員。
相關內容: 漢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