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指的是有系統的、較專門的學問。任何一種學術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興起,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而演變。研究學術發展的歷史,以歷史發展的眼光看學術,就是學術史。學術是由人創造並由人承傳的,承
傳的主要形式是論著。學術人物與學術論著構成了某一學術的發展歷史。因此,學術史研究的第一對像便是學術人的歷史和學術論著的歷史。
中國古文明獨立起源,又持續發展五千多年。這期間產生了內容豐富的學術與特色鮮明的學術史,從而構成為中國古文明的重要內容。
縱觀整個中國古代學術史,內容極其豐富而複雜,提綱契領,大致可分為八個時期:
1、五帝時代的神巫之學
2、夏、商、西周的史官之學
3、春秋戰國的百家之學
4、西漢、東漢的儒學
5、魏、晉時期的玄學
6、南北朝隋唐的佛學
7、宋明時期的理學
8、清代的漢學
以上8個時期又概分為三個階段。第1至第3為第一階段,曰直線發展;第4至第6為第二階段,曰分枝發展;第7第8為第三階段,曰回歸發展。茲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階段。五帝時代的神巫之學是中國學術的萌芽時期,各種文明因素都在發展之中,持續時間達一千年之久。神巫之學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充分的醞釀,內容極為豐富。夏、商、西周是中國早期文明階段,初級國家建立,史官作為統治階層的重要部分,掌握了民族的全部學術文化,所謂「學在官府」。
史官之學直接承襲神巫之學,而又進一步發展豐富。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終於迸發出了中國學術的燦爛輝煌時代。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文明的轉型時期,也是一個軸心文明時期,這一時期出現的六經之學、諸子百家之學、詩賦之學、數術之學、方技之學,正是軸心文明的重要體現。而這些豐富多彩的學術文化都是在前期神巫之學、史官之學的基礎上產生的。所謂「六經皆史」「諸子出於史官」即其證也。
第二階段。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指出:軸心文明的最大特點是總結以往文化,使之昇華飛越,又深刻地影響以後的文化。「這個時代產生了直至今天仍是我們思考範圍的基本範疇,創立了人類仍賴以存活的世界宗教之源端。」我國春秋戰國軸心文明期所產生的學術文化,直接影響到以後兩千多年來的學術文化。西漢東漢的儒學今古文之爭,都是圍繞春秋戰國時期的六經與孔、孟、荀、儒學而展開。魏、晉時期的玄學則直接承襲於春秋戰國之老莊哲學,又整合儒學。惟南北朝至隋唐的儒學從印度傳來。而在佛學盛行之際,儒道兩學仍在持續發展,至唐代而儒、釋、道三教或並重於世,或此起彼伏。
第三階段。宋明理學和清代漢學又回頭研究春秋戰國時期之六經與孔孟儒學。所不同者,理學重在義理發揮,是漢代今文學派的繼續;而漢學重在考據訓詁,是漢代古文學派的發揚,對中國軸心文明的回憶與復興,所以概括第三階段的學術為回歸發展。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文明的轉型時期,正是這個轉型時期才產生了思想史上燦爛輝煌的軸心文化。因此,春秋戰國時期亦可稱之為中國的「軸心文明」時期。
相關內容: 漢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