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二日舉行的大理三月街是一個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大理各民族物資文化交流的傳統盛會,古代又稱觀音市或觀音會。1991年,大理州人大常委會將這個大理各族人民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定為"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節"。
大理的這個千年古市是怎樣形成的呢?相傳,隋末唐初,惡魔羅剎盤踞大理,性情殘暴,日食人眼三十六雙,民眾苦不堪言。唐貞觀年間(公元627年-649年),從西天來的觀音大士制服了羅剎。觀音大士怕羅剎捲土重來,每年農曆的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二日便來大理講經說法,善男信女接踵而來。後來觀音擔心民眾每年來聽經受化,日久會耽誤了農事生產,便勸導信徒們來趕會時帶上農副產品進行交換,這樣便逐步形成了定期舉行的貿易集市--街子。因於每年農曆三月舉行,故又有"三月街"之稱。
觀音到大理講經說法雖屬傳說,但三月街由佛教的廟會發展而來則是肯定的。唐南詔國時期,大理地區成為印度密宗佛教、中原禪宗佛教和吐蕃藏傳佛教三種佛教流派的匯合地。佛教在這一時期成為大理地區上至君王下至平民百姓的主要宗教信仰,給大理留下了神秘的"妙香古國"之稱。
從清代學者師荔菲的《月街詞》"烏綾帕子鳳頭鞋,結隊相攜趕月街。觀音石畔燒香去,世祖碑前買來"中可看出:到清代,白族婦女穿上節日的盛裝結隊趕三月街時,還要到觀音塘燒香祭祀,說明清代的三月街仍是具有濃厚佛教色彩的廟會。
關於三月街的貿易集市盛況,在明清之際的許多文獻中都有記載。如李元陽的《萬曆雲南通志》、《徐霞客遊記》等都對三月街進行的騾馬、木材、藥材、毛皮、銅鐵等大宗的土特產品貿易情況有詳備的記載。徐霞客是這樣記述三月街的:"俱結棚為市,環錯紛紜。……千騎交集。……男女雜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無不至,滇中諸蠻物亦無不至。"再現了三四百年前三月街"諸商雲集,環貨山積"的繁盛狀況。
具有一千餘年歷史的三月街,發展到今日,不僅已成為涉及二十多個省市地區的物資交易會,而且還是大理各民族進行文化藝術交流、招商引資、技術合作等對外開放的重要集會。屆時舉行傳統的賽馬、對歌、賽龍舟、民族歌舞等文藝活動,吸引了國內外的大批遊客。三月街在新時期已成為雲南西部最盛大的商貿集市、大理各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