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首民歌唱道:山歌好唱難起頭,木匠難建轉角樓,石匠難雕石獅子,鐵匠難打鐵繡球。可這首歌經鶴慶縣白族群眾演唱時卻變了詞,歌曰:甸北調子無盡頭,三莊人擅建轉角樓,秀邑人擅雕石獅子,新華人專制五金繡球。這首民歌讚頌了鶴慶甸北白族調的浩瀚和三莊木工、秀邑石匠及新華人五金加工的卓絕工藝。別的不講,光說秀邑的石匠和石刻石雕工藝,堪稱是「旱天打雷———響遍天下」。
早在宋大理國時期,秀邑的白族先民,就有擅長石刻、石雕的專業匠人,從事房屋、廟宇的基礎、柱墩、護欄和石牌坊、石塔、碑石及一些石器具的製造與裝飾。他們的工藝精湛,較為有名的有文廟天子台的石龍犀台、護欄;朝霞寺的經幢;鏡台山壁上的摩崖石刻;天華洞中的石子圖;龍華山寺廟中的石水缸、石魚盆;縣城城隍廟門口石獅戲耍的石繡球等等。秀邑村背依美女山,美女山全系青石。此地的青石質地優良,晶瑩剔透,石質細嫩。
觸之,如錦緞般潤膩,經打磨,色如豆青瑜澤閃爍,乃是製作石器的上品石料。秀邑人祖祖輩輩,就靠這取之不盡的原料,製作出「百花齊放,五彩繽紛」的佳品。傳統的石雕工藝流程有選石、布形、打坯、鑽洞、鏤空、定形、拉剌、修細、磨光、上蠟等20餘道工序,當地人把它稱為20支畫筆。
其雕刻工藝,分為平刻、浮雕、圓雕、鏤雕、鑲嵌等門目。秀邑的石雕,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一,形象真實生動,不論是人、獸、鳥、蟲、花、草,都講究依型布圖,造型古樸稚拙,情趣盎然,其二是題材廣泛,多為現實生活中特有的原型或傳說中的人物、掌故,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觀之,使人產生一種親切感和民族自豪感。在展示主題上,採用虛實相襯,主客體互托的構圖手法,表現出一種只能意會,不可言傳,藏而不露的意境和風韻。
相關內容: 白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