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龍頭三弦,其形制奇特,音色圓潤,常為白族民歌和說唱伴奏,深受白族人民喜愛。流行於劍川、鶴慶、洱源、大理、雲龍和蘭坪等地。
傳說洱海邊住著一位白族老人,他有三個兒子,大郎貪財,二郎好吃懶做,三郎愛彈祖傳的龍頭三弦。一年老人去世,兩個哥哥為多分家產把三郎趕出家門。三郎到處流浪,用琴聲安慰一切不幸的人,他在哪裡彈起三弦,哪裡就有歌聲和歡樂。一天,三郎走進一個村寨,晚上在本主廟裡燃起火堆,坐在火邊彈起龍頭三弦。藉著火光,他見牆上畫著一個美女,正對他微笑。三郎唱道:「姑娘,你是天上的仙女,還是人間的花神,你若有情,我願表意。」歌未唱完,畫上的美人飄然落地,圍著火堆翩翩起舞。這時,吃人的妖魔進來了,想把姑娘和小伙一起吃掉。但三郎美妙的琴聲使它癱軟入睡。姑娘忙解下三弦的背帶一抖,變成一條鐵鏈纏住了妖魔,三郎抽出腰刀砍下它的腦袋。原來,姑娘是洱海龍王的公主,羨慕人間花好月圓而出來遊玩,被妖魔定身在牆變成一幅畫。三郎靠琴聲破了妖法,龍女和三郎結為夫妻,過上幸福的生活。從此,龍頭三弦在白族民間流傳開來,成為青年男女戀愛時離不開的樂器。
龍頭三弦用紅木、梨木、核桃木等硬木製成,琴長70厘米至100厘米,琴箱多為扁六角形,也有扁八角形或扁圓形。琴框用六塊或八塊硬木板膠接而成,上下開有插入琴桿的方孔。琴框前面多蒙以厚綿紙為震動膜面,這種綿紙有獨特的蒙制方法,要使用較清的糯米米湯,將五至八層薄綿紙裱糊在一起,經過自然陰乾後,再將其膠於琴箱前口,它不會受氣候影響而鬆軟塌陷,振動起來既有革面的柔韌,又有板面的硬實效果。也有的蒙以羊皮或蟒皮。龍頭三弦多由民間木雕工匠製作,以劍川縣的白族匠師所制最佳。不僅龍頭飾以彩繪,有的還在琴框上雕刻出花紋圖案,既可彈奏,又可供觀賞、收藏。
在北京中國樂器博物館裡珍藏著兩支龍頭三弦,選料考究,工藝細緻,是龍頭三弦中的精品,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中。
龍頭三弦音色圓潤深沉,音量較大。左手有滑音、揉音、打音、和音等奏法,常用大幅度滑揉技巧;右手有彈挑、滾輪和掃弦等技法。龍頭三弦較著名的獨奏曲有:《劍川調》、《大擺三台》、《大邊水板》、《鳳羽白族調》、《甸北田埂調》、《通甸白族調》和《白族三弦調》等。
相關內容: 白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