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縣三營壩子位於峰奇靈秀、「一山望四海」的靈映山麓,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都要舉行白族農家會。 二月十五白族農家會,又叫白族樹花會。這還有這樣一個傳說。 唐朝初年,自
「土八碗」是白族傳統宴席上一套典型的菜譜,有煮、炒、蒸、炸、煎、醃多種菜餚,色澤鮮艷,滋補健胃,老少皆宜。土八碗由八道熱菜組成:添加紅曲米的紅肉燉;掛蛋糊油炸的酥肉
在高度發達的白族文化體系中,白族龍文化作為一特殊的文化現象始終貫穿白族文化發展的整個過程,它以當事人和見證人的雙重身份接受和目睹著白族文化的形成和完善。在它身上體
大本曲流傳於洱海周圍地區,包括與大理市毗鄰的賓川、洱源等縣的部分地區。 大本曲是以唱詞為主,輔之以道白的說唱藝術。唱詞遵循白族詩歌三七一五的格律,由一人手執花扇或手
白族的住宅建築多為磚木結構的瓦房。平房結構多以「三房一照壁」為主,少數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佈局。「排架」(以一排柱子為主的屋架叫排架)承重,四柱落地。左右後
繞三靈,又稱繞山靈、繞三林。白語叫「觀上覽」,觀就是「逛閒」或「遊覽」之意。三靈,指3個地方:位於雲南大理古城西、三塔寺旁的佛都--崇聖寺,位於蒼山腳下慶洞村的仙都
白族維繫一夫一妻婚姻制,同姓同族不通婚。訂婚要測算生辰八字,財禮較厚重。新娘到了男方家門,要「退喜神」,即由兩人持火把在新娘週身晃過,也稱「退馬車」。新郎新娘在堂
與漢藏語系的其他語言一樣,白語也是單音節的詞根語,形態變化不複雜,詞序和虛詞是表示語法意義的重要手段。由於和漢語、藏緬語密切而複雜的關係,白語在語音、詞彙、語法上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佈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由於自己的民族文化極具特色,因而也造就了獨特的白族婚戀習俗。 戀愛習俗 白族地區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佈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有本民族語言,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白族的民間歌唱藝術也具有的水
繞三靈是大理白族的傳統節日,是農閒時節白族民間自娛性迎神賽會,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每年農曆4月22日至24日,春秧插上,稻田翠綠,洱海周圍上百村寨的白族男女老少,濃裝
白族簡介 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國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散居於雲南昆明、元江、邱北、南華、麗江、蘭坪、碧江、維西、保山、瀘水等縣以及四川西昌、貴州畢節地區。人口11311
白族火把節來自火燒松明樓的故事。相傳在唐代,大理地區六詔之一的蒙捨詔首領皮邏閣企圖吞併其他五詔。六月二十四這天,皮邏閣誘召各詔首領到松明樓喝酒,縱火將他們燒死。鄧
相傳,老君山有塊叫玉召塊的大石崖,玉召塊上長著一棵紫檀香樹。紫檀香樹餐風飲露骨,長了八萬八千年,得了仙氣,發出一股馥郁清幽的異香,似蘭非蘭,似麝非麝,遠飄千里。雪
有首民歌唱道:山歌好唱難起頭,木匠難建轉角樓,石匠難雕石獅子,鐵匠難打鐵繡球。可這首歌經鶴慶縣白族群眾演唱時卻變了詞,歌曰:甸北調子無盡頭,三莊人擅建轉角樓,秀邑
白族三道茶,白族稱它為「紹道兆」。這是一種賓主抒發感情,祝願美好,並富於戲劇色彩的飲茶方式。喝三道茶,當初只是白族用來作為求學、學藝、經商、婚嫁時,長輩對晚輩的一
白族的住宅,因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技術水乎不同,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房屋形式。高寒山區的白族人民多居住單間或兩間相連的垛木房或竹籬笆房。壩區白族人民多住土木結構的瓦房。
洱源縣茈碧白族地區在夏插時流行一種叫「撒花秧」的活動。撒花秧是在農事最忙又最辛苦的栽種中途進行的。 花秧(白語叫:「花紙」)是從整丘秧田里長出為數極少的兩三株有別於其
三房一照壁 由三間兩層組成一個建築單元,即由三棟帶廈的房屋和照壁圍成一個院落,庭院中種植花木。正中為主房,比兩邊房屋高,在主房和兩邊房屋相交處各有一個漏角天井,組合
雲南大理氣候溫暖濕潤,土質肥美,適宜花木生長,繁花似錦,四季皆然。大理「風花雪月」四景,花是一絕。 白族是一個愛花的民族。「大理三干戶,戶戶養花」,山茶花,馬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