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早在秦漢至南北朝時期,已經有小部分白族人民將歌、舞、樂三者融為一體。在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青銅器之紋飾中有銅鼓舞、蘆笙舞、羽舞、鷺舞、盤舞、
白族人民普遍信仰佛教和道教。白族的本主信仰體現了儒、佛、道融合的思想。傳入白族地區的道教在民間有一些法事,比如說白族人新房子落成一年了。要為房子做生日。說這個房子
白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一般除同姓同宗不婚外,不論本民族內部或與其他民族之間都可通婚。碧江的白族則堂兄弟的子女也可婚媾。海東地區姑表婚有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佈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由於自己的民族文化極具特色,因而也造就了獨特的白族婚戀習俗。 戀愛習俗 白族地區
與漢藏語系的其他語言一樣,白語也是單音節的詞根語,形態變化不複雜,詞序和虛詞是表示語法意義的重要手段。由於和漢語、藏緬語密切而複雜的關係,白語在語音、詞彙、語法上
提起乳扇,凡是到過雲南大理的人都不會陌生,在宴席上、閒時品三道茶時或步入農家小院,你都能品嚐到乳扇,以至在記憶中留下難忘的印象。 乳扇,是一種呈扇形的高級乳製品,分
白族人在一生中,都離不開雞。雞可以作為人的替身、作為人的「保護神」、作為重大誓約的見證…… 嬰兒一出生,親朋就要送「出生禮」,其中就有大紅公雞一、二隻。 男孩出生未
白族 彝族 與鳥共舞「祭鳥節」 雲南鶴慶西山區白族和彝族聚居地,自古以來人與鳥類和睦相處,人與鳥結成了生存的夥伴和親密的朋友,充分體現了人與大自然的和諧。 這裡的人們平
洱源縣茈碧白族地區在夏插時流行一種叫「撒花秧」的活動。撒花秧是在農事最忙又最辛苦的栽種中途進行的。 花秧(白語叫:「花紙」)是從整丘秧田里長出為數極少的兩三株有別於其
白族火把節來自火燒松明樓的故事。相傳在唐代,大理地區六詔之一的蒙捨詔首領皮邏閣企圖吞併其他五詔。六月二十四這天,皮邏閣誘召各詔首領到松明樓喝酒,縱火將他們燒死。鄧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在洱源鳳羽鳥吊山腳下,住著一位美麗、善良、純樸的白族姑娘,名叫玉瑩。她每天上山砍柴,以打樵為生,養活年老眼瞎的母親。 有一天,玉瑩上山砍柴,口渴了
白族火把節於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日舉行,白語稱為「夫汪舞」,意為「六月狂歡」。在白族人心目中,它是僅次於春節的最隆重的節日。除了村寨豎大火把的集體活動,家家戶戶都要
蒙、段時期,在白族人聚居的大理這個邊遠地區,不僅文學方面有和中原一樣的燦爛成就,在史學方面也有其光輝的一貞。最早可考的是唐代的《南詔圖志》和宋代的《大理圖志》。史
白族簡介 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國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散居於雲南昆明、元江、邱北、南華、麗江、蘭坪、碧江、維西、保山、瀘水等縣以及四川西昌、貴州畢節地區。人口11311
白族,最愛花花草草。在現實生活中,花草不僅是美化生活和點綴環境的有生命的畫,而且還是傳承民俗文化的載體和健身、治療疾病的良藥。鶴慶馬耳山鄉白族花食節的花食,別具特
白族的很多文化都和漢族相同,但生活在怒江、獨龍江地區大山裡的白族與大多數白族的習俗差別很大。 以婚姻習俗為例,年輕人在婚前不受約束。家中的女孩子都有自己的閨房,雖然
白族的婚禮十分隆重而熱鬧,大理白族的婚禮是在結婚前一天開始的。這天晚上,男方家的天井裡燃起篝火,擠滿屋裡屋外的客人人,欣賞著白族民間藝人婚禮上演唱的「大本曲」和「
有首民歌唱道:山歌好唱難起頭,木匠難建轉角樓,石匠難雕石獅子,鐵匠難打鐵繡球。可這首歌經鶴慶縣白族群眾演唱時卻變了詞,歌曰:甸北調子無盡頭,三莊人擅建轉角樓,秀邑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佈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有本民族語言,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白族的民間歌唱藝術也具有的水
白族注重節慶,幾乎每節都有一至數種應景食品。如春節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齋飯;三月街吃蒸糕和諒粉;清明節吃涼拌什錦和「齋筵香」(炸酥肉);端午節吃粽子和雄黃酒;嘗新節吃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