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早在秦漢至南北朝時期,已經有小部分白族人民將歌、舞、樂三者融為一體。在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青銅器之紋飾中有銅鼓舞、蘆笙舞、羽舞、鷺舞、盤舞、
三百多年前,明代著名地理學家,遠遊蝴蝶泉後曾這樣描寫這種盛況:泉上大樹,當四月初即發花如蛺蝶,須翅栩然,與生蝶無異。又有真蝶萬千,連須鉤足,自樹巔倒懸而下及於泉面
八碗:葷菜類——紅肉、白肉、酥肉、千張肉; 素菜類——豆類、木耳、粉絲、五花菜(五花菜:由紅蘿蔔絲、百合、青菜桿絲、蝦仁、油炸豆腐絲組成)。 一座盤:由墊底和蓋頭組成。
雲龍白族「吹吹腔」的出現距今約有500年的歷史了。主要靠師傳和家傳傳承。 雲龍白族吹吹腔戲最具代表性的地區是舊州鎮的湯鄧、下塢、舊州三個村和長新鄉的大達村,目前全縣已組
服飾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粹和外在呈現,它所代表的,除了衣服的概念之外,更多的還是這個民族千百年來在文明進程中的歷史文化積澱、民族特性和人文氣息。在某種程度上,一個沒
白族的婚禮十分隆重而熱鬧,大理白族的婚禮是在結婚前一天開始的。這天晚上,男方家的天井裡燃起篝火,擠滿屋裡屋外的客人人,欣賞著白族民間藝人婚禮上演唱的「大本曲」和「
白族三道茶,白族稱它為「紹道兆」。這是一種賓主抒發感情,祝願美好,並富於戲劇色彩的飲茶方式。喝三道茶,當初只是白族用來作為求學、學藝、經商、婚嫁時,長輩對晚輩的一
白族民間的「甲馬紙」,亦稱「甲馬」、「紙馬」,是一種木刻紙畫,是白族原始巫術禮儀尚遺民間的一種木刻作品。 甲馬紙以陽刻線為主,粗線接近於面,木刻後水墨印製,產生出線
聚居在蒼山之麓、洱海之濱的白族,對飲茶十分講究,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飲茶方式。自飲茶多為雷響茶.婚禮中為兩道茶(一苦二甜,象徵生活先苦後甜)、招待賓客一般用三道茶(也稱三
白族霸王鞭用約一米長的空心竹或扁形木條,鑿約十公分左右長的四至五個孔,每孔內裝二組銅錢,每組用二至三枚。舞蹈霸王鞭具有祈福的意義。大理的重要節日一般都少不了霸王鞭
蝴蝶會時間是每年農曆四月十五日,傳說是為了紀念白族男女青年霞郎和雯姑堅貞愛情的一種民俗節日。相傳古時候,在大理蒼山雲弄峰麓的蝴蝶泉邊住著一戶白族人家,有父母女兒三
白族簡介 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國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散居於雲南昆明、元江、邱北、南華、麗江、蘭坪、碧江、維西、保山、瀘水等縣以及四川西昌、貴州畢節地區。人口11311
白族民居正房對面的院落圍牆,都要做成照壁。照壁的尺度比例勻稱,外觀十分優美。其形式主要有獨腳照壁和「三滴水」照壁兩種。獨腳照壁又稱一字平照壁,壁面高度一致,不分段
白族地區節日多、廟會多、歌會多。從春節到正月十八,幾乎天天有節日,夜夜耍龍燈。從正月到開秧門的幾個月內,月月有廟會,各村各寨都要迎送神主,過本主節,非常熱鬧。 此外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佈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由於自己的民族文化極具特色,因而也造就了獨特的白族婚戀習俗。 戀愛習俗 白族地區
門樓即大門,白族很注意修建和裝飾。大門的方位,正房面東的一般開在東北角,正房南向的一般開在東南角。大門的取向不能正對著堂屋,一般進大門後,要由西向南先轉一個 彎角進
繞三靈是大理白族的傳統節日,是農閒時節白族民間自娛性迎神賽會,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每年農曆4月22日至24日,春秧插上,稻田翠綠,洱海周圍上百村寨的白族男女老少,濃裝
關於三月街的來歷,一說在南沼細奴邏時(公元649年一902年),觀音於夏歷三月十五日在今三月街的所在地傳授佛經。成書於明代的《白國因由》載:「善男信女朔望會集,於三月十五日
白族,最愛花花草草。在現實生活中,花草不僅是美化生活和點綴環境的有生命的畫,而且還是傳承民俗文化的載體和健身、治療疾病的良藥。鶴慶馬耳山鄉白族花食節的花食,別具特
傳說,天地形成後,人們沒有吃的,只好以樹皮、野菜充飢。跋達走了一百天,向觀音陳述苦情,懇求給柴五穀種子。觀音給了他五個小葫蘆、一個大葫蘆、,告訴他:第一個三節葫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