叼羊 我國塔吉克族在婚禮、剪髮禮、割禮、引水節等喜慶日子裡,一般要舉行叼羊活動,這種時,男女老少,觀者如雲,他們吹笛擊鼓、唱歌跳舞,為騎手們助興。 騎馬叼羊是男子的
(一)待客禮:如有遠方貴賓來臨,須宰羊招待,若無羊也得以最好的飲食款待客人。宰羊待客時,主人先將羊牽至客前,請客人過目,客人表示滿意,即行宰殺。進餐時,主人首先向最
「恰蘇孜」,是以雙人對舞為主即興表演並帶有竟技性的舞蹈形式。恰蘇孜一詞,塔吉克語意為「快速、熟練」。它既是節奏名稱,也是舞蹈形式的名稱。 它適合高原的呼吸規律,能使
今天,塔吉克人已不可能用大量的馬匹來做犧牲了,他們對太陽崇拜出現了一些變化,譬如用泥塑馬鞍來代替馬匹,將它們立在墓地裡,成為一種普遍的墓葬方式。當然,關於墓地馬鞍
方圓幾公里的扁擔、毛驢車都從帕米爾吻泉裡打水,蜘蛛網狀的打水之路就成了詩意盎然的接吻之路。在這條打水路上,隨便哪一段的哪個時刻,只要打水的人們碰頭,就有挑著泉水擔
塔吉克族重禮節,熱情好客。對來訪的賓客或要求投宿的過路人,不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歡迎,謁誠款待。通常是要選一隻肥美的羊羔呈送到客人面前,若客人滿意,才牽出去宰殺、烹
塔吉克族的皮裡克節是一個十分降隆重的節日。皮裡克直譯成漢文是「燈芯」或「燈」,應譯為「燈節」。但是此節所用之燈,並非通常概念中的燈,而是將浸油的棉花纏在乾草棍上做
塔吉克族,主要居住在新疆。主要從事畜牧業,飼養牛、羊,兼事農業,在山谷裡種植青稞、豌豆、小麥等作物,過著半定居、半遊牧的生活。日食三餐,主要食品有肉、面、奶,農區
皮裡克節 又叫「燈節」,在伊斯蘭教歷每年的8月14日到15日舉行,故又叫「八月節」。這是我國塔吉克族獨有的節日。節日前夕,家家戶戶用一種名叫」卡烏熱「的草的莖做芯,外面裹
鷹舞主要是男人的舞蹈,但也有男女合跳的,也有集體跳的,遇到節日或是婚禮,只要是鷹笛和手鼓聲一響起,男男女女都會翩翩起舞。在鷹舞中還有「馬舞」、「箭舞」、「刀舞」等
塔吉克族人進餐時注重傳統的禮儀和習慣。進餐時很少說笑,以示對飯食的尊重。如有遠方貴客來臨,他們都要捧出民族風味的抓肉、牛奶煮米飯、牛奶煮烤餅、酥油面醬以及清香四溢
頗具特色,既有別具一格的樂器,又有具有高原風韻的樂曲。樂器有吹管樂器、拉絃樂器、彈撥樂器和打擊樂器四類。 吹管樂器是塔吉克族最具有民族風格的樂器,主要有鷹笛和豎笛。
公元前2世紀、張騫出使西域,西漢王朝始設西域都護管轄。塔什庫爾干地區屬於交通要道,「絲綢之路」的咽喉。塔吉克族先民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受到熏陶,並發展自己。公元2-3世紀
(一)族稱 「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稱,「塔吉克」這一名稱的意義,史無明文。據民間傳說,其意是「王冠」。如果它是由一個原始部落名稱演變而來,很可能是一個圖騰名稱。世界上
在祖國西陲的帕米爾高原上,生活繁衍著古老的民族——塔吉克族。 這裡還有世界第二高峰喬戈裡峰、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幽深的山谷間,有河流、湖泊、牧場和良田。塔吉克族在帕
塔吉克人的樂器中,有一種「鷹笛」,最具民族特色。「鷹笛」在塔吉克民間文化生活中非常重要,遠古以來,一直居住在「世界屋脊」上的塔吉克人,就是用這樣一支小小的「鷹笛」
塔吉克族信仰伊斯蘭教,許多民族節日皆與宗教有關,傳統的「巴羅提」節即是其中之一。「巴羅提」一般在伊斯蘭歷每年8月的頭兩天舉行。由於節日之夜家家都點一種特製燈燭,故稱
塔吉克族雖然人數不多,但其神話傳說卻異常豐富多彩,有人類起源神話、始祖神話、自然神話、山神話、地震神話等;有鷹的傳說、魯斯塔木英雄傳說、麻扎的傳說等。 人類起源神
塔吉克建築在村中有固定住宅,一般為土木結構平頂屋。屋內不分間,四周築有土台為坐臥起居之地。在牧場上使用簡陋的矮土屋。四壁無窗。靠屋頂的天窗透光、通風。 室內不分間,
塔吉克族婦女的服飾比較講究,顏色十分艷麗,婦女們大都喜愛裝飾。年輕媳婦頭上綴滿貝殼和用絲穗(塔吉克語稱為「曲呂克」)作的辮子。耳朵上則戴有耳環、耳墜等貴重飾物。 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