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人對葬禮是非常重視而謹慎從事的。因為他們認為,陰間和陽世是相通的;陰間的亡靈和陽世親眷仍有某種聯繫,搞好葬禮,彼此可平安無事;若搞不好,就會讓亡靈受苦,又給親眷
在50年代初期,京族曾稱為「越族」,巫頭、內心、澫尾三島曾分別建立越族自治鄉。1958年5月1日建立東興各族自治縣(1978年12月25日改名為防城各族自治縣,今又改稱防城港市,並升格
京族歲時習俗中隆重的民族節日為「哈節」,包括祀神、祭祖、文娛和鄉飲四項重要活動。「哈節」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頭兩島在農曆六月初十,山心島在八月初十,紅坎村
京族在遷到江平地區之間已處於封建社會階段,遷來之後,在京、漢族地主階級的壓迫剝削下,農業漁業生產長期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在紅坎村「哈亭」的碑文上,就有「官事重役,不
蝦燈捕蝦的方法是在入海口的河灘裡擺放蝦籠,傍晚時分,在沒有陽光的灰藍冷色調下,在蝦籠裡的上方點上油燈,誘蝦入籠。 京族拉大網是京族捕撈魚蝦的方法,京族三島淺海一帶盛
漁業是京族的傳統產業。在各類漁業生產中,京族主要從事淺海曳網漁業和雜漁業。漁業工具有拉網、塞網、漁箔、刺網,以及用於專門漁獵對象的鯊魚網、南蝦網、海蟄網、鱟網、墨
京族禁忌同京族社會生活的關係十分密切,並廣泛存在於京族日常生活和生產勞作的各個方面。諸如漁網放在海灘上,忌人從上面跨過;新造而尚未入水的竹筏,忌人坐在上面。 膠新網
「翁村制度」 在京族社會中,有一種「翁村制度」(即長老制),由「翁村」、「翁寬」、「翁記」和「翁模」四種人組成,負責管理村社有關民間的各種事務,它並非鄉村政權。「翁」
京族女服 京族女子穿白色緊身短上衣,無領、對襟,內襯菱形抹胸,配寬鬆長褲,套兩側開高衩的外衣,一般赤腳比較多。 髮式也很特別,她們將頭髮在頭頂正中平分,在腦後梳辮子
一、糯米糖粥 京族人普遍喜歡甜食,特別喜歡糯米糖粥。其煮法很簡單:將糯米淘淨水煮,至將熟時,加糖再熬,至米爛水有膠質即成。若煮得好,那糖粥亮晶晶、甜潤潤、香噴噴,很
異祖共祀制 京族的居住地並不大,人口並不多,但其姓氏卻相當複雜。山心、巫頭、澫尾三島就有30餘個姓,僅山心島就有劉、阮、武、黎、黃、梁、裴、杜、何、李、陳、段、龔、范
京族以漁業捕撈養殖加工為主的生產勞動和海島海港海灘海水海風的生存環境,孕育了京族文化的海洋韻味。可以說,廣西12個民族中,除京族外,沒有哪一個民族的文化有如此濃郁的
京族信仰多神,信奉的神靈大多來源於自然宗教、道教和佛教。京族地區有靈光禪寺,供奉觀音菩薩;有三婆廟,供奉觀音老母、柳行公主和德昭婆;有伏波廟,供奉漢朝伏波將軍馬援。
京族實行一夫一妻制。京族的傳統婚姻絕大多數是在本民族內部通婚,與鄰近的漢、壯民族通婚的很少。一般同姓不婚,嚴禁姑表婚,若有違反,必將受到族規的制裁。青年男女的婚姻
京族除了同漢、壯等民族共同過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等節日外,哈節(亦稱唱哈節)是京族最隆重、最熱鬧的民族傳統節日。 「哈」為京語,有兩種解釋:一是「歌」
京族過去曾稱為越族,1958年春正式改稱京族。根據群眾回溯和現有文字材料,京族的祖先從十五世紀開始,就陸續從越南塗山(今越南民主共和國建安省)等地遷到今天的東興各族自治縣
《並蒂蓮》 相傳在遙遠的古代,京島萬尾有個蘇公子,長得氣宇非凡,眉清目秀,他非常的孝順。只可惜他的老父親病逝得早,老母親又不幸得了重病,不能行走,癱瘓在床上。蘇公子
京族傳統的民間舞蹈主要有「跳竹槓」、「跳天燈」、「跳樂」和「花棍舞」等,其中有些源於民間宗教舞蹈,有些是京族群眾日常生活中的娛樂方式,具有明顯的娛神或娛人的文化功
京族傳統競技活動多與濱海文化生態環境有關,有「捉活鴨」、「頂頭」、「頂臂」、「頂竿」等。「捉活鴨」通常於節日舉行。比賽開始,先將一隻鴨子放進海裡,待鴨子游出一段距
跳竹竿 跳竹竿,是流行在京族民間,以竹竿為器械形式的一種器械舞蹈。 京族的跳竹竿,首先在兩條平行置於地面的長木上橫放八根竹竿,參與者分成四對,由8名男子或女子分坐兩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