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越南京族(越族)的來源問題的探究,就要追述到我國的百越民族。因為越南族的祖先是百越中的駱越。瞭解駱越得先看百越。百越分佈在中國東南部和南部,直至越南、老撾、泰國
日常菜餚以魚蝦為主,常用魚蝦做成魚汁,作為每餐不離的調味品。家庭飼養的豬雞,也是日常主要肉類來源。京族的典型食品有:魚汁,又稱「鯰汁」。是京族民間傳統調味品,以各
迎親是京族婚姻最隆重的儀式,其過程如下:(1)送日子。男家在迎娶前一月或數月,擇定「開容」和接親的日期,用紅紙列單,由媒人送至女家。若女家認為婚期過於急迫,便退回日子
「翁村制度」 在京族社會中,有一種「翁村制度」(即長老制),由「翁村」、「翁寬」、「翁記」和「翁模」四種人組成,負責管理村社有關民間的各種事務,它並非鄉村政權。「翁」
石條房 從50年代始,隨著生產的不斷發展,京族的起居條件發生了根本的改善和變化。這種變化的明顯標誌就是代之而起的「石條瓦房」的普遍出現。現存無論你走到哪裡,都可以見到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東興市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其餘分佈在譚吉、紅坎、恆望及欽縣。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
這是一首廣西防城的京族民歌。京族原稱「越族」,自1958年起改現稱。主要聚居於廣西防城各族自治縣、尾、巫頭、山心等三島(習稱京族三島),人口約2.5萬,語言屬系未定,一說屬漢
京族獨絃琴,屬彈撥類弦鳴樂器,因獨有一根弦而被世人習稱為獨絃琴。事實上,獨絃琴在京族民間稱匏琴,或稱獨弦匏琴,京族語即直呼旦匏,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古老樂器。
異祖共祀制 京族的居住地並不大,人口並不多,但其姓氏卻相當複雜。山心、巫頭、澫尾三島就有30餘個姓,僅山心島就有劉、阮、武、黎、黃、梁、裴、杜、何、李、陳、段、龔、范
在50年代初期,京族曾稱為「越族」,巫頭、內心、澫尾三島曾分別建立越族自治鄉。1958年5月1日建立東興各族自治縣(1978年12月25日改名為防城各族自治縣,今又改稱防城港市,並升格
漁業是京族的傳統產業。在各類漁業生產中,京族主要從事淺海曳網漁業和雜漁業。漁業工具有拉網、塞網、漁箔、刺網,以及用於專門漁獵對象的鯊魚網、南蝦網、海蟄網、鱟網、墨
在50年代初期,京族曾稱為「越族」,巫頭、內心、澫尾三島曾分別建立越族自治鄉。1958年5月1日建立東興各族自治縣(1978年12月25日改名為防城各族自治縣,今又改稱防城港市,並升格
京族神譜初錄 (1)祖靈:民間相信祖宗有靈,各家廳堂的正壁上都設有神台,以供列宗祖靈。這種神台又稱「祖公」,上寫「○(姓)門堂上歷代先遠宗親之位」。有固定的香爐,逢年過節
京族人民使用的樂器,既有本民族固有的獨絃琴,又有漢族地區傳入的二胡、秦琴、笛子、鼓、鑼、竹梆子、小竹板等。 獨絃琴是京族獨有的樂器,又叫「一線琴」,由於它裝有一個匏
京語是京族本民族的語言,與越南語言基本相同,但有大量的漢語藉詞,在語音和語法方面也小有差異。京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集中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興市江平鎮海邊的巫頭
蝦燈捕蝦的方法是在入海口的河灘裡擺放蝦籠,傍晚時分,在沒有陽光的灰藍冷色調下,在蝦籠裡的上方點上油燈,誘蝦入籠。 京族拉大網是京族捕撈魚蝦的方法,京族三島淺海一帶盛
京族歲時習俗中隆重的民族節日為「哈節」,包括祀神、祭祖、文娛和鄉飲四項重要活動。「哈節」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頭兩島在農曆六月初十,山心島在八月初十,紅坎村
京族是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較稀少的民族之一。京族同胞自16世紀左右遷居於中國瀕臨南海的廣西防城縣後,就一直生活在璀璨玉石般的三座島嶼之上。 據說,在五六百年之前,京族漁
蘇維光(1930-1998),萬尾島人,京族民間歌手和詩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廣西作家協會會員。曾被保送到廣東省民族學院學習。後任中共江平鄉委員會副書記、防城各族自治縣文
一、糯米糖粥 京族人普遍喜歡甜食,特別喜歡糯米糖粥。其煮法很簡單:將糯米淘淨水煮,至將熟時,加糖再熬,至米爛水有膠質即成。若煮得好,那糖粥亮晶晶、甜潤潤、香噴噴,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