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國西陲的帕米爾高原上,生活繁衍著古老的民族——塔吉克族。
這裡還有世界第二高峰喬戈裡峰、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幽深的山谷間,有河流、湖泊、牧場和良田。塔吉克族在帕米爾高原自然風光陶冶下,磨煉成堅強的意志與誠摯樸實的性格,並把對自然、對人的深厚感情洋溢在舞蹈表演中。
山民生活在高原,日照強烈、空氣稀薄,行動不能急促,需要緩衝,形成深吸慢呼的規律;因常穿軟幫平底高靴行走,膝部比較鬆弛、微屈,腳腕靈活腳掌平穩。所以,他們跳舞時膝部習慣性地保持微屈,步法沉穩有力,動作柔韌而富有彈性。
在這舞蹈中,一種樂器必不可少。那便是鷹笛。鷹笛,是塔吉克族最典型的樂器。鷹笛吹奏技法很難掌握,但所吹奏出的音調非常別緻、美妙。為什麼叫鷹笛呢?最早,這鷹笛就是鷹王翅膀上的骨頭做成的。很多年前,兀鷹是和塔吉克人居住在一起的。為了狩獵,塔吉克人家家戶戶都養鷹,那鷹就像現在的獵犬一樣。鷹白天隨主人狩獵,夜晚給主人看房。塔吉克人很愛自己的鷹,把它們看作自己的朋友。
帕米爾高原上還住著大大小小的奴隸主。他們有成千上萬的牛羊,而塔吉克族的獵人都是他們的奴隸。這些塔吉克族獵人獵獲的珍禽猛獸都被貪婪的奴隸主搶走了。
獵人們自己沒有一根牛羊毛,世世代代都在貧苦中生活。帕米爾高原上的達卜達爾山谷裡,住著一個獵人,名叫娃發。娃發家祖祖輩輩都是有名的獵手。可是,他家沒有一代人過過一天的好日子。
有一年,娃發的祖父好不容易打來一隻羚羊。這是他打了40年的獵第一次交好運。老人心想,主人得了這羚羊,興許會分給我幾峰駱駝或幾隻羊吧。可是,吝嗇的奴隸主收起羚羊,什麼也沒有給。老人忍不住提出了自己的希望。想不到話還沒說完,奴隸主的牛皮鞭就打在了他的身上。老人受不了這口氣,積鬱成疾,不久就去世了。
祖父死後,娃發的父親仍然替奴隸主狩獵。有一次,他打了一隻野熊。他不願白送給奴隸主家,就偷偷地帶著野熊跑到一個叫塔合曼的地方,換了些牛羊,索性住在那裡不回來了。奴隸主知道這件事後,派人把他抓了回來。奴隸主用蘸滿酥油的羊毛,把娃發的父親活活地燒死了。父親死後,娃發唯一的夥伴就是那只活了100歲的兀鷹。它是娃發祖父在世時養的。兀鷹雖說活了100年,可那雙眼睛異常明亮,百里外的鳥雀都躲不過它的眼睛。
據說,它那尖嘴和利爪能撕碎一隻黑熊。所以,周圍的獵手都把它叫做「兀鷹之王」。娃發就帶著這只鷹王狩獵,獵獲的鳥獸照樣被奴隸主全部奪去。每當他想到父親的慘死,心裡就充滿悲憤。歌聲讓鷹王收起了翅膀,哀和恨讓娃發失去了為奴隸主狩獵的興趣。由於娃發交回的獵物越來越少,奴隸主下令叫娃發把鷹王交出,用鷹王頂替應交的獵物。這時,身邊的鷹忽然說起話來:「娃發啊娃發,不要難過。你快把我殺了,用我翅膀上的骨頭做一支笛。有了笛,你什麼都能如願,就不會受苦了。」娃發聽到鷹王說起人話,又驚又喜。可他捨不得殺自己心愛的兀鷹。鷹王又說:「娃發啊娃發,你快殺我吧。你不殺我,奴隸主就要把我搶去了。」娃發無可奈何,只得含著眼淚殺了鷹王。他抽出鷹王翅膀上最大的一根骨頭,鑽了三個眼,做成了一支短笛。這就是第一支鷹笛。
奴隸主知道後大為惱怒,派人把娃發抓了來,命令打手:「拖出去,給我打死這條狗!」娃發心想,反正是一死,臨死前再吹一吹鷹笛吧。想著,他便掏出鷹笛吹了起來。
誰知笛聲一響,成群的兀鷹像是聽到了召喚,黑壓壓地一大片,直往奴隸主的頭上飛。奴隸主知道只要鷹落下來,自己就沒命了,便急忙向娃發求饒:「快把鷹叫開!你要啥我給啥!」娃發隨口說道:「給達卜達爾的塔吉克人每家十隻羊、十頭牛、十峰駱駝!」奴隸主連忙點頭:「行!行!要什麼都給。」這時,娃發吹起鷹笛,鷹群飛走了。
奴隸主忍痛交出牛羊,使塔吉克人第一次過起了好日子。
從此以後,塔吉克人就有了鷹笛。
相關內容: 塔吉克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