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探險:人類的雙重超越

宗教探險:人類的雙重超越

宗教探險:人類的雙重超越

生肖民俗

日前,中央電視台首播了中國第一部手繪紀錄片《大唐西遊記》,該片全長210分鐘,而手繪特效畫面佔到一半以上,這些畫面是一個龐大的特效製作團隊長達兩年的成果,可謂精雕細刻。通過這部紀錄片,在唐朝中原山水畫、西藏唐卡以及古代西域和印度壁畫的藝術構圖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唐僧橫跨中亞、南亞108個國家,領略大唐、西域(中亞)、天竺(印度)不同地域風格迥異的宮殿、寺院、風土人情以及沙漠、綠洲、高山、平原等不同地貌特徵;而且更能體會到唐僧對佛法矢志不移的追求,並為其百折不撓的人性和佛性所感動,在戰爭、冒險、夢境、傳說等敘事系統中,與唐僧一同經歷他的心路歷程。

著名畫家豐子愷先生談到他的老師近代才子李叔同因何出家時,曾經提出人生就是“三層樓”的著名比喻:“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靈魂生活就是宗教。”(《我與弘一法師》)豐子愷先生認為,許多人懶得或無力上樓梯,便住第一層,把物質生活弄得好好的,能夠錦衣肉食、子孫滿堂便十分滿足了;其次,高興或有能力走樓梯的,就爬上第二層去玩一玩,全身心投入到令自己著迷的事業中去,成為“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家”;還有一種人,對二層樓還不滿足,腳力非常大,繼續向上爬樓梯,能到達第三層樓的就是宗教徒了。豐子愷先生的比喻未必人人贊同,卻有一點值得我們關注,即人類總是不滿足於自己的現狀,總是有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這正是人之為人的偉大之處,而宗教徒便屬於這類不斷向上爬樓梯的人。

《大唐西遊記》所展現的唐僧,正是人類不斷追求內在超越的體現。人類對內在精神世界的不斷向上追求,必將在外在世界有所表現,所以虔誠的宗教徒往往有驚人之舉,一千多年前,唐僧橫跨亞洲腹地,到印度求取佛經便是不可勝數的事例之一。

誇父逐日的神話,是源自洪荒時代人類不盡的求索。為了尋找彼岸的真理,多少年來,多少代人“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當人類迷茫於紅塵世間而一無所獲時,驀然回首,原來一方淨土就在人類最純潔美好的心靈裡。如果我們要追問生命的意義,或許就在人類對外在超越與內在超越無盡的求索之中。

一般人常常以為宗教只是屬於“上層建築”、精神領域中的問題,其實宗教對人類的物質活動也有非常大的影響,許多探險者就是在宗教熱情的鼓動下完成的。《中國民族報》曾經刊登過《哥倫布航海的宗教動機》一文,介紹天主教信仰對哥倫布地理大發現的促進作用;宗教因素在唐僧西天取經中發揮的作用就更加明顯了,佛教信仰不僅是唐僧西行的精神動力,更提供了物質和制度上的支持。

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唐僧西行百餘國,語言不通,如何解決?在當時,從中國到中亞、南亞各國,遍佈各地的佛寺,一般寺內僧人都可以使用梵文,唐僧精通梵文,再通過梵文學習當地語言,便可以與當地人交流而暢通無阻。可以說遍佈各地的佛教寺院,正是語言文化交流傳播的驛站,我們從中也可以理解為什麼中亞商人同佛教關係如此密切了。天主教堂和修道院通行拉丁語,阿拉伯語對於穆斯林也有著類似的作用,可以說宗教對於人類的交流與地域活動的擴大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近年來,探險史成為歷史學中新興的學科,發展前景十分看好。手繪紀錄片《大唐西遊記》將宗教、歷史、藝術有機地融為一體,是一部雅俗共賞的宗教探險史畫卷。筆者相信,宗教探險史的重要性,也必將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

中世紀的歐洲,常常被人們看成是“黑暗”的時代,修道院往往被傳奇小說描繪成陰森恐怖的地方。其實修道院的修士、修女們集體勞作,對歐洲荒地有組織的開發、農業技術的不斷改良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我國,山林佛教也往往被人批評為消極避世,“天下名山僧佔多”,僧侶道士將深山老林改造成梵宮淨土,同樣是功不可沒。

出家人並沒有離開地球,與其說是出世的,不如說是從精神到物質,都將我們生活的範圍擴大,或許用老話“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來形容更為貼切。這既是一種外在超越,也是一種內在超越,唯有這樣,才是人類對外在世界和內在世界的雙重探險。而這種探險的結果,便是發現並建設起一方人間淨土。

相關內容: 宗教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生肖民俗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