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丹旭(1801—1850),生活在江浙一帶,自小便得家傳。其父親擅畫山水,費丹旭也畫花卉山水,尤以獨具一格。他畫的仕女圖秀潤素淡,瀟灑柔弱,用筆流利,達到了「如鏡取影,無不曲肖」的境界,所以他的畫有「費派」之稱。費丹旭與當時的畫家改琦、余集一起,改變了以往仕女畫法,古意較少,新意更多,富有秀美氣韻,一變古法的板拙。因此,這三位畫家在仕女圖的創作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費丹旭的傳世作品有《東軒吟社圖》、《懺綺圖》、《月下吹簫圖》等。
「隅翁三絕,尤以畫著」的費丹旭
費丹旭生於清嘉慶六年(公元1801),卒於道光三十三年(公元1850年),字子召,號曉樓,別號環溪生,到晚年感悟人生如寄,自號隅翁,還有環赭生、三碑鄉人等別號。按汪曾唯費丹旭傳云:「世居烏城瑤階村。」
「隴雁夜飛邊雪白,蒴風捲沙胡天黑,氈車載得漢宮夢,隴上胡兒吹鐵笛,漢家戟虜恃紅樁,公主早嫁烏孫王,媒藥一中丹青手,無雙玉貌翻低昂,漢衣禁寒心自焚 ,馬蹄迸雹腸俱裂,白登青海靖烽煙,萬里關山忍訣吁蹉乎,漢宮粉黛猶三千,深鎖梨雲化碧煙,娥眉若向長門老,青史當年得傳,琵琶艷曲傷幽抱,撥盡冰弦思遠道,環珮魂歸漢月,黃青二塚紅心草,天公特詠美人名,紅顏休怨春風情,君不見旄頭吹落中,郎節千古名香一窖雪。」
空中幾隻南歸的大雁,吸引了昭君的目光,讓她不覺黯然神傷,萌生故國千里、歸期如夢之感。他在詩中闡發的美人黃土,名士青山,通過畫中人物表現畫家慨歎國盛而世態滄桑、美人遲暮的悲涼,以詩意比興的手法借助筆下的人物寓意世路難行、人生無常的無奈和流光拋人的失落。費丹旭所寫的詩據《依舊草堂遺稿》(5)共收錄一百七十一首,其中屬於題畫詩一百二十三首,他的詩環繞題畫進行創作,詩是畫的靈魂。秦祖永《桐陰論畫》評費氏「仕女畫為妙品,說他的補景仕女香艷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如美人圖「姍姍倩影月來遲,彷彿羅浮夢醒時,一片春痕何處覓,和香攙雪入新詩」。其意境空靈如夢如煙,將詩意融入仕女畫中,善於通過人物的不同姿態、神情和環境背景,表現出人物迥異的內心思緒,達到了情濃意深的藝術境界。錢塘吳淦稱讚他:「詞以韻度勝,詩不規格調,而神致超淡,字字心聲,顧俱為畫所掩」。費丹旭四十歲以後在構圖佈景方面已達到「景愈藏,境界愈大」。《清史稿》記載他「所畫仕女,娟秀有神,景物佈置皆瀟灑,近世無出其右者」。費丹旭的書法得意於東軒社友張廷濟、高塏。他入館汪家潛心研習古碑帖,書法逐漸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專為朋友寫扇、字軸,近學董其昌,遠承宋代米芾,筆調恣媚秀雅。當時人們把比費丹旭大二十六歲的改琦並稱「改費派」,因他們都精畫仕女,有著共同的娟秀風格,影響著清晚期仕女畫風。
相關內容: 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