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曾在語文課本中讀過《捕蛇者說》,作者柳宗元通過毒蛇之毒來襯托賦稅之毒,洋洋灑灑470字,揭露了「苛政猛於虎」的黑暗社會,筆鋒犀利,是散文中的傑作。晚唐詩人聶夷中也曾寫下一首反映百姓疾苦的詩作,名為《傷田家》,僅僅8句,清代文學家沈德潛評論其「言簡意足,可匹柳文(指柳宗元《捕蛇者說》)」。
傷田家
唐 · 聶夷中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
唐朝末年,連年戰亂,農民深受剝削,顛沛流離,生活淒慘。聶夷中出生貧寒,懿宗鹹通十二年(871年)進士及第,擔任華陰縣尉的小官,深知百姓的痛苦,《傷田家》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詩人開篇就寫了封建社會農村的「怪」事:二月蠶種才生,五月秧苗才插,哪有絲賣?哪有米糶(賣)?轉念一想,「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原來是「賣青」——將還沒有產出的農產品預先賤賣抵押。這種「飲鴆止渴」之舉,正是因為農民已經走投無路、山窮水盡!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入木三分地揭露了血淋淋的現實。絲、谷收成是農家生存的命根,是「心頭肉」,但是,眼前就已經到了末路,只能「挖肉補瘡」。意思是「顧得眼前,顧不了將來」,詩人使用這一比喻,通俗、貼切,有振聾發聵之力,讓人一讀就銘刻在心,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我願君王心」以下四句,詩人直抒胸臆,表達改良現實的願望,同時,也表達了對政治的不滿和諷刺。「君王」之「燭」只是照到了達官權貴,「君王」之「心」只關注富豪的利益,哪知道百姓剝削之深重、生活之悲慘!詩人委婉表達了對朝廷的不滿、對政府的批判。「綺羅筵」與「逃亡屋」構成鮮明對比,反映出貧富懸殊,階級對立尖銳,增強了批判性。
這首詩影響力極大,據《資治通鑒》記載,唐明宗詢問宰相馮道百姓生活情況,馮道回答,收成不好,農民就餓死,收成好了,糧食只能賤賣,無論收成好壞,農民生活都很困難。並向唐明宗吟誦了聶夷中的《傷田家》一詩。唐明宗深受觸動,讓人記錄這首詩,用以提醒自己。由此可見優秀文學作品的魅力。
《傷田家》流傳至今,千古傳誦,究其原因,這首詩真實地再現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具有高度的思想價值。同時,詩人文字駕馭能力、表現能力極強,通過鮮明的對比、貼切的比喻,寥寥幾句便將人民的痛苦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人過目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