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成就
屈大均具有多方面的文學才能,其中以詩的成就最高。據朱希祖先生《屈大均(翁山)著述考》一文考證,屈氏著作在經過雍正、乾隆年間三次嚴令禁毀之後,可考知的屈氏著述仍不下三十多種,在屈大均生前已刊行的詩集有《道援堂集》、《翁山詩外》、詞集《騷屑》;去世後不久又刊行了新編《屈翁山詩集》及《嶺南三大家詩選》等。
雖然抗清復明、弘揚民族節氣始終是屈氏詩文的主旋律,但其詩文中充滿著關注社會、體恤民生的情愫。康熙年間,名士周炳曾為《翁山詩選》作序,稱其詩能為各階層人士(上至「當世士大夫」,下至「遐方僻壤,小生俗儒」)欣賞與誇讚,譽享海內,這也正是「翁山派」享譽後世的真實寫照。有的學者指出,屈大均的詩文以愛國詩人屈原為楷模,傚法注重民生的詩聖杜甫,但又自鑄偉辭,開闢出自成一家的「翁山詩派」,形成詞語璀璨瑰麗、情感沉烈恢宏、意象雄奇的獨特風範,將文采美、性感美與理性美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他的文采美發自情感美,而情感美又遵循著理性美,這種完美的結合,使得他的詩文具有動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
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聯絡志士,冀求恢復中華。「六十六年之中……險阻艱難,備嘗其苦」(《生壙自志》)。所以發而為詩,主要就是寫這種經歷和情懷。如:「故國江山徒夢寐,中華人物又銷沉」(《壬戌清明作》);「萬里悲風隨出塞,三年明月照思鄉」(《紫荊關道中送客》);「今天降喪亂,日月顛其行。……山鬼紛媚人,前驅從兩狼。忠誠夙所主,九死吾何傷」(《詠懷》之十二);「聖賢恥獨善,所貴匡時艱。太阿苟不割,蛟龍將波瀾。篋中有《陰符》,吾生焉得閒」(《別王二丈予安》)等,都慷慨激越,飽含著壯志未申的不盡情意。
又如《過大梁作》、《塞上曲》、《寒上感懷》、《望雲州》、《舊京感懷》、《早發大同作》、《魯連台》、《詠懷》等,無不是他愛國憂國激情的表露。屈大均在另一些詩如《揚州感舊》、《白門秋望》、《猛虎行》、《大同感歎》、《民謠》、《菜人哀》、《高州大水作》、《雷女織葛歌》等篇中,對南明政權的腐敗表示痛心。他對清朝的苛政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對廣大人民所受禍難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屈大均詩的藝術特點是氣魄雄放、筆力遒勁,富於瑰奇的想像,為「嶺南三家」之冠。王瑛《嶺南三大家詩序》評為:「如萬壑奔濤,一瀉千里、放而不息、流而不竭。其中多蛟龍神怪,非若平湖淺水,止有魚鱉。」
屈大均的《廣州竹枝詞》其中一首為:「洋船掙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不但地方色彩強烈,又是關於廣州十三行的最早文字記錄,至今仍是治史工作者研究十三行起源變革的主要史實依據。「以詩正史」,屈大均在這方面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
其文浸淫秦漢,簡潔高古,品格不凡。詞作不多,然如《紫萸香慢》、《送雁》、《長亭怨》、《與李天生冬夜宿雁門關作》等,亦不愧為「聲情激越,噴薄而出」,「縱橫排」(葉恭綽《廣篋中詞》)之作。
他的代表作之一《廣東新語》,記錄了廣東的天文地理、經濟風物、人物風俗,它集各史志之所長,記述詳實,內容豐富,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成為傳世之作,歷來評價極高,當代學者譽之為「廣東大百科」。雖然不是一本專門的科學技術論著,但有學者統計其涉及科技問題的篇幅佔了全書的68%,有十萬字是屬於農業方面的內容,還有2/3是有關國計民生方面的記載,全面地反映了明末清初廣東的經濟發展概貌。有些學者還專門探討了屈大均對自然科學的研究,認為他注重科學實踐,側重綜合研究和哲學概括,體現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屈大均樹立了以社會經濟生活為中心的經世致用史學,並且「以詩為史」,在從封建傳統史學向近代史學的過渡中起著先驅的作用。
詩作選錄
如:《民謠》、《秋夕別岑公》、《攝山秋夕》、《白菊》、《讀陳勝傳》、《魯連台》、《自白下至檇李與諸子約遊山陰》、《瀧中》、《花前》、《壬戊清明作》、《秣陵》等。
家庭成員
屈大均撫育成人的子女,共有八個,均以「明」字命名,如明洪、明治等,都表達了他誓為明人的愛國情懷。
相關內容: 屈大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