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鐵笛道人,又號鐵心道人、鐵冠道人、鐵龍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號老鐵、抱遺老人、東維子。紹興路諸暨州楓橋全堂人。元末明初詩人、文學家、書畫家。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楊維楨自幼聰穎,其父楊宏對他寄予厚望。泰定四年中進士,放天台縣尹,因懲治作惡縣吏,遭奸吏報復免官。後任職錢清鹽場,因請求減輕鹽稅被斥為忤上,以至十年不調。
後官至建德路總管府推官,繼升江西儒學提舉。元末避亂居富春山,後遷居錢塘。張士誠居浙西時屢召不赴,後徙松江,從此遨遊山水,以聲色自娛,東南才俊之士登門求教不絕。
楊維楨的生平經歷
楊維楨自幼穎悟,能「日記文章千言」,黽勉讀書,為增見識,少時又遊學甬東。
泰定四年中進士,任天台縣尹,因依法懲治作惡縣吏,遭奸吏報復被黜。繼任職錢清鹽場司令,因請求減輕鹽稅不允,決意投印去官,方獲准減額三千,但以忤上故,十年不獲陞遷。
元修遼、金、宋三史,他作「正統辯」千言,總纂官歐陽玄讚歎:「百年後,公論定於此矣」。後調任江西儒學提舉,因交通受阻,未成行。值兵亂,浪跡浙西。
楊維楨後以冒犯丞相達識帖睦邇而徙居松江,築園圃蓬台。他又周遊山水,頭戴華陽巾,身披羽衣,坐於船上吹笛,或呼侍兒唱歌,酒酣以後,婆娑起舞,以為神仙中人。
明太祖派翰林詹同奉印登門召其纂修禮、樂書,婉辭不去,答曰「豈有老婦將就木而再理嫁者耶」,以明不仕兩朝之意。為躲避官府,回到家鄉全堂。兵丁追至,路遇,楊維楨將紫暘宮念作柴湯官,兵丁以其不識字,任其自去。洪武三年,再被有司敦促,無奈赴京,賦《老客婦謠》一首再明不復出仕。
抵南京,見朱元璋,奏稱:「陛下竭吾所能,不強吾所不能則可,否則有蹈海死耳。」留京百有一十日,俟所修書敘例略定,即乞歸家。
朱元璋礙其名望太大,不敢過於勉強,行前宋濂贈詩曰:「不受君王五色詔,白衣宣至白衣還。」至家,易簀,急撰《歸全堂記》,擲筆而亡。
史載楊維楨葬於松江干山,與好友錢惟善、陸居仁合稱三高士墓。干山位於松江縣西北機山東,相傳干將曾鑄劍於此,故名。
另據今全堂村人相傳,楊維楨當葬於桐岡山,惜無史可查。死後,宋濂為他寫了《元故奉訓大夫江西等處儒學提舉楊君墓誌銘》。
楊維楨的歷史評價
《四庫全書總目》:維楨以橫絕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矯之,根柢於青蓮、昌谷,縱橫排奡,自辟町畦。其高者或突過古人,其下者亦多墮入魔趣。故文采照映一時,而彈射者亦復四起。
宋濂為之作《楊君墓誌銘》稱:「元之中世有文章巨公起於浙河之間,日『鐵崖』君,聲光殷殷,摩戛霄漢,吳越諸生多歸之,殆猶山之宗岱,河之走海,如是者四十餘年乃終。」
顧嗣立:至正改元,人才輩出,標新立異,則廉夫(楊維楨)為之雄,而元詩之變極矣!
楊鐮先生在《元詩史》中論及楊維楨時說:「不論持怎樣的詩學觀點,元代詩人是以虞集、楊維楨、薩都剌為代表則無可否認。
元詩風格,在虞集與楊維楨的詩篇之中有典型的體現。楊維楨是否為元代最有成就的詩人,可以也應該有爭論,但他無疑是最有影響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