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日知錄》的評價及影響

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日知錄》的評價及影響

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日知錄》的評價及影響

古代典籍

《日知錄》,是十七世紀中葉中國知識界一部足以反映時代風貌的學術巨著,作者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和思想家顧炎武,《日知錄》是顧炎武「稽古有得,隨時札記,久而類次成書」的著作。是作者積三十餘年心力編次而成的,旨在資治,「平生之志與業皆在其中」。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對於《日知錄》的評價是:「炎武學有本原,博贍而能通貫,每一事必詳其始末,參以證佐而後筆之於書。故引據浩繁,而牴牾者少。惟炎武生於明末,喜談經世之務,激於時事,慨然以復古為志,其說或迂而難行,或愎而過銳。觀所作《音學五書後序》,至謂聖人復起,必舉今日之音而還之淳古,是豈可行之事乎。潘耒作是書序,乃盛稱其經濟,而以考據精詳為末務,殆非篤論矣。」

其實,《日知錄》中的經世思想是豐富的。顧氏提出社會風氣的好壞決定社會興衰的觀點,說:「目擊世趨,方知治亂之關,必在人心風俗」。他認為「風俗衰」是亂之源,並列舉大量事例,說明奢靡浮華的社會風氣,是導致國家衰亡的重要原因。他說評價君主的功績首先要看社會風氣:「論世而不考其風俗,無以明人主之功」。

他不但從政治上提出了整頓「人心風俗」的具體措施,如重流品、崇厚抑浮、貴廉、提倡耿介和儉約等,還從經濟上分析了「人心風俗」敗壞的原因,認為要使風俗變好,必須有讓百姓安居樂業的物質條件:「今將靜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治民之產,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後教化可行,風俗可善乎!」除正面倡導培養人心風俗、加強禮治,他還強調法制,主張嚴懲敗壞世風的貪官奸臣,說:「法不立,誅不必,而欲為吏者之勿貪,不可得也。」

《日知錄》中,顧炎武強調了「勢」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主張進行社會變革,提出要順勢而行,「物來而順應」的變革思想。對於君主的地位,君主與臣下的關係,顧炎武也作了新的解釋。在《周室班爵祿》條中,他說,天子、公、侯、伯、子、男,並不是天生的尊貴,他們管理國家事物,與老百姓一樣,也是靠勞動吃飯。「祿」是他們為老百姓工作,取之於百姓的報酬。所以,君主不應該肆虐於上以自尊,不應該厚取於民以自奉。他列舉出大量的歷史上「稱臣下為父母」、「人臣稱人君」、「人臣稱萬歲」的例子,以淡化至高無上的君權,為建立新型的君臣關係提供歷史根據,表現出初步的民主思想。

自然,同一切歷史人物一樣,顧炎武也有他的歷史局限性。他的思想中有比較濃厚的封建正統意識和狹隘的民族觀念;他提出的「寓封建於郡縣之中」的改革方案也帶有不少宗法色彩。這些在《日知錄》都有所反映。

《日知錄》體現了顧炎武研究學問的態度和方法是對明朝空疏學風的反動,對有清一代學風的轉變與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梁啟超認為:「論清學開山之祖,捨亭林沒有第二人。」後人仍常用顧炎武「採銅於山」的比喻,說明歷史研究要重視第一手資料,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相關內容: 影響顧炎武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代典籍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