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域志》是明末清初顧炎武撰寫的全國性地理總志,始纂於崇禎十二年,成書於康熙元年。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該書是《天下郡國利病書》姊妹作。本書一直未能刊印,只有15部抄本流傳,今存11部,200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
創作背景
崇禎十二年,顧炎武開始廣泛收集史籍、實錄等資料,明亡後,遊歷全國,一路考察山川、風俗,「先取一統志,後取各省府州縣志,後取二十一史,參互書之,幾閱志書一千餘部。」
晚年開始撰寫《肇域志》與《天下郡國利病書》二書,《肇域志》計三百十八萬餘字。
顧炎武學識廣博,徵引豐富,為纂此書而參閱的明代及清初方志達一千多種,這些方志中有不少今天已經失傳。據《自序》稱「此書自崇禎已卯起」,經「二十餘年之苦心」,始輯成「初稿」。
內容涉及建置、沿革、山川、名勝、水利、貢賦等。取材於《明統志》、二十一史、明歷朝實錄、地方志和奏疏、文集,偶有少量清初材料。其所引明方志一千餘種和各種專志,大多已佚,賴此書得以窺其一斑。
又訂正了《明一統志》及方志舊籍中的錯誤,南直隸、雲貴部分收輯考訂尤為詳盡。從其書中可以看出顧氏研究歷史,編纂史書,目的就是「鑒往所以訓今」、「引古籌今,亦吾儒經世之用」之學術思想,故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作品評價
《肇域志》是顧炎武隨手札記的初稿,是一部輯錄史料的文稿,是一部未經釐正體例、刪定統一的一部地理總志。
原稿共有十五個部分,分為兩京十三布政司,流傳到乾隆末年,已佚失京師(北直隸)和江西、四川、廣西的四部分。所以又是一部殘缺不完整的志書。現存十一部分,按雲南,四川圖書館藏本共分為四十冊,分劃為:南京(南直隸)七冊、山西四冊、河南四冊、陝西九冊、湖廣二冊、浙江一冊、福建二冊、廣東二冊、雲南二冊、貴州一冊。可見志書各個部分的份量很不平衡。同一布政司內,各府州縣內多寡相差極大,所以又是一部內容詳略懸殊的志書。書中引用資料,作過一定的編排,但因未定體例,大多各自起訖,編排零亂,次序顛倒;有些未經考核、審訂,尚多紕漏;資料重複,內容錯見,比比皆是;顧氏的眉批、夾注、旁注,也頗不少,尚未厘。這些都是本書的缺陷。
2008年3月入選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版本信息
《肇域志》原稿本20冊,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由許慶宗得到攜至杭州,傳凡四世。
咸豐四年(1854),蔣寅昉曾委託他人據許家所藏稿本抄錄,40冊。後來出現的《肇域志》抄本,大多是從蔣氏抄本轉抄而成。
國內現存的《肇域志》全帙抄本,僅雲南省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存有。上海圖書館的抄本是後人的整理本,失去了顧炎武稿本的原貌,而滇川兩省圖書館的抄本抄工精細,字跡工整,比較完整地保留了原稿本的面貌,只是川本漫漶殘缺過甚,而滇本則基本完好。
作者簡介
顧炎武,原名絳,字忠清,明亡,改名炎武,字寧人。顧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講究經世致用之學,廣泛涉獵於經學、史學、音韻學和地理學,著述宏富,成就卓然。所著明代全國地理總志《肇域志》,初稿完成以來從未梓行,僅有少數抄本流傳於世。
《肇域志》以引證宏博、兼收並蓄為特色,徵引史料超過了《寰宇通志》和《明一統志》,摘引的明代及清初方志有不少今已失傳,有的引書今僅存孤本或罕見本,有的引書的版本比現存本為佳,為我們瞭解明末清初的志書提供了極有價值的信息。
相關內容: 顧炎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