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首我們耳熟能詳的《春日》正是出於朱熹之手。這首詩也集中體現了朱熹的哲學思想,不光如此,還體現出朱熹過人的文采,由此可見,朱熹還是個出色的文學家。他更大的貢獻在於構建了龐大的理學體系,為儒學恢復主流思想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朱熹的思想是什麼
朱熹的理學思想是以北宋「二程」的理學為基礎,融合了佛,道兩家思想,構建了自己龐大的理學體系。他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的客觀唯心主義思想。以人為中心,"理"是人類社會的最高準則。
朱熹畫像
他的思想體系主要可以概括以下三類:第一,理是世界的本源。朱熹哲學思想的核心即是「理」 ;第二,「格物致知」理論,他在提倡重視人的道德修養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外部事物的考察;第三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張,想要體會到天地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慾。
朱熹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他是儒學發展到宋代的傳承者和創新者。他的思想體系,在往後朝代的政治,思想文化領域都佔有重要的位置,產生了深遠影響。康熙皇帝說朱熹是「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規。」
王陽明格竹子實驗
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論,對王陽明的心學的產生了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王陽明為了驗證格物致知理論,他在書院一連坐了七天觀察竹子,想體驗會到竹子的道理,日不食,夜不寐,專注於觀察竹子,思考問題,最後終於撐不下去生病了,但也沒有體會出竹子的道理。「王陽明格竹子」讓他對朱熹的格物致知產生了懷疑,也對格物致知有了新的理解。他們對格物致知理解不同在於:朱熹傾向於對外在事物的理性探索,而王陽明則是指向內在的主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