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撒拉族民間歌手韓占祥老人介紹,撒拉族社會基本的組織結構是(意為家庭),若干個又組成一個「阿格尼」(意為近親組織)。若干個「阿格尼」又形成了一個「孔木散」(意為遠親組織),若干個「孔木散」又形成了一個「阿格勒」(意為村莊),若干個「阿格勒」又形成了一個「喬尼」(意為較大的居住區域),這些呈金字塔形的社會組織有各自的功能。
社會日常生活仍以「啟木蒼」為單位。對於一個「啟木蒼」難以完成的事,由「阿格尼」成員協同完成,對於一些較大活動,則由本「孔木散」內的各「阿格尼」完成。而諸如修建清真寺等大型活動則由一個「阿格勒」內的各「孔木散」共同完成。
對於一些特大項目(如大型水利工程,築路修橋)則可能會是一個「喬尼」甚至幾個「喬尼」共同完成。這些活動都帶有互助性質,低一級的社會組織得到高一級的社會組織成員的幫助,一般只提供食宿而不計報酬。
這種社會組織形式不僅增強了撒拉社會征服自然的能力,而且憑借這種組織的嚴密性,使得民族的各種傳統習俗,價值觀念,社會規範等得到逐級落實,促進了社會的穩定發展。
「啟木蒼」據循化縣撒拉族民間歌手韓占祥先生介紹,「啟木蒼」是撒拉族社會組織結構中的最小單位,在舊社會裡,每個家庭大都佔有或多或少的土地,一個家庭獨立成為一院。新建庭院時,先用夯土築起一個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圍牆,形成「口」字形莊廊,然後在莊廊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處橫蓋一排房屋,這就形成了「前房屋後果園」的佈局。
前房屋一般建成土木結構平房,「凹」字形格局,整個建築由堂屋,廚房、小房、大門、圈房,草房組成。後果園用於種植蔬菜,瓜果等,成為對家庭補給食品來源的主要生產基地。值得一提的是撒拉族聚居區的孟達大莊村。
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每個家庭的莊廊普遍窄小,基本上沒有後果園,房屋大都建成四合院式的簡易籬笆樓,上層為住房,下層為圈房,第一層牆面底部都用石頭砌成,其上用沙土夯起,第二層牆面則全是用柳條編製成的籬笆牆。每家每戶的房頂四周放滿燒柴干青草之類,以備過冬之用。撒拉族家庭成員一般由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哥哥、嫂嫂、弟弟、妹妹等組成。
當然這不是絕對的。由於年齡不同,性別不同,為此,各自分工的職責也有所不同,女孩到了八九歲,要跟奶奶學講故事和哭婚詞,跟母親學做家務活。男子到了童年,被父親送到清真寺唸經,接受宗教教育,培養孩子從小樹立宗教信仰和對宗教儀式、教條、教規的認識。
為他未來的行為規範和倫理道德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不論是男是女,要及時結婚,繼而,男子有了養家餬口的義務,女子有操持家務的義務。
撒拉族家庭都是獨立的經濟單位,各家在典當、出賣土地時,很少把土地一下子出賣掉,本「阿格尼」「孔木散」有優先購買權,在他們中有幾個人同時要買,則採用先親後疏的原則,而且價格要低於出賣給其他人的價格。
相關內容: 撒拉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