溱洧的內容原文是什麼?詩經中的溱洧該怎麼賞析?

溱洧的內容原文是什麼?詩經中的溱洧該怎麼賞析?

溱洧的內容原文是什麼?詩經中的溱洧該怎麼賞析?

詩經

溱洧【先秦】佚名,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這首詩好像就是寫了一個古代的情人節,或大相親的場面。詩中交代了時間,初春時節,春水湧流的時節;地點,溱洧之外。

從大處寫起,「殷其盈矣」,參加歡會的青年人之多,不可勝數,可謂熙熙攘攘,茫茫人海。這是下面一對情人相會的大背景。

從小處落筆,「維士與女,伊其相謔」,從這一對少男少女的偶然相識,到二人相約同行,再到相謔,相贈愛情花,把相親相愛的全過得進行了藝術化的忠實記錄。可以說是一個很唯美的專題紀錄片。

這首詩很美,美在春天;美在愛情。尤其美的是兩枝花的俏麗出現:「蕑(蘭)」與「勺藥」。憑藉著這兩種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從風俗到愛情的轉換,從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轉換,也完成了從略寫到詳寫的轉換,從「全鏡頭」到「特寫鏡頭」的轉換。要之,蘭草與芍葯,是支撐起全詩結構的兩個支點。

詩分二章,僅換數字,這種迴環往復的疊章式,是民歌特別是「詩三百」這些古老民歌的常見形式,有一種純樸親切的風味,自不必言。各章皆可分為兩層,前四句是一層,落腳在「蕑」;後八句為一層,落腳在「勺藥」。前一層內部其實還包含一個小轉換,即自然向人的轉換,風景向風俗的轉換。詩人以寥寥四句描繪了一幅風景畫,也描繪了一幅風俗畫,二者息息相關,因為古代社會風俗的形成大多與自然節氣有關。詩人唱道:「溱與洧,方渙渙兮。」「渙渙」二字十分傳神,表現出一片冰化雪消、桃花春汛、春風駘蕩的情景。春天,真的已經降臨到鄭國大地。在這幅春意盎然的風景畫中,人出現了:「士與女,方秉蕑兮」。人們經過一個冬天嚴寒的困擾,冰雪的封鎖,從蟄伏般的生活狀態中甦醒過來,到野外,到水濱,去歡迎春天的光臨。而人手一束的嫩綠蘭草,便是這次春遊的收穫,是春的象徵。「招魂續魄,拂除不詳」,似乎有點神秘,其實其精神內核應是對肅殺的冬氣的告別,對新春萬事吉祥如意的祈盼。任何虛幻的宗教意識,都生自現實生活的真切願望。在這裡,從自然到人、風景到風俗的轉換,是通過「溱與洧」和「士與女」兩個結構相同的句式的轉換實現的。結構相同的東西可以使人產生由此及彼的對照、聯想,因而這裡的轉換順理成章,毫不突然。

如果說對於成年的「士與女」,他們對新春的祈願只是風調雨順,萬事如意,那麼對於年青的「士與女」,他們的祈願則更加上一個重要內容——愛情,因為他們不僅擁有大自然的春天,還擁有生命的春天——青春。於是作品便從風俗轉向愛情,從「蕑」轉向「勺藥」。這首詩是以善於轉折為人稱道的,清人牛運震《詩志》、陳繼揆《讀詩臆補》皆認為它「妙於用虛字轉折」。其實它的「轉折之妙」,不僅獨在虛字。如上所說,前一層次的從風景向風俗的小轉折,是借重兩個結構相同的句式實現的。這裡從風俗到愛情的大轉折,則巧妙地利用了「士」、「女」的相同字面:前層的「士與女」是泛指,猶如常說的「士女如雲」;後層的「士」、「女」則是特指,指人群中某一對青年男女。字面雖同,對像則異。這就使轉折完成於不知不覺之間,變換實現於了無痕跡之中。詩意一經轉折,詩人便一氣直下,一改前面的宏觀掃瞄,將「鏡頭」對準了這對青年男女,記錄下他們的呢喃私語,俏皮調笑,更凸現出他們手中的芍葯,這愛的信物,情的象徵。總之,蘭草「淡出」,芍葯「淡入」,情節實現了「蒙太奇」式的轉換。

於是,從溱、洧之濱踏青歸來的人群,有的身佩蘭草,有的手捧芍葯,撒一路芬芳,播一春詩意。

儘管小小的鄭國常常受到大國的侵擾,該國的統治者也並不清明,但對於普普通通的人民來說,這個春天的日子仍使他們感到喜悅與滿足,因為他們手中有「蕑」,有「勺藥」,有美好生活的憧憬與信心。

相關內容: 詩經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詩經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