蝃蝀的內容原文是什麼?詩經中的蝃蝀該如何賞析?

蝃蝀的內容原文是什麼?詩經中的蝃蝀該如何賞析?

蝃蝀的內容原文是什麼?詩經中的蝃蝀該如何賞析?

詩經

蝃蝀【先秦】佚名,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蝃蝀在東,莫之敢指。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

朝隮於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

乃如之人也,懷婚姻也。大無信也,不知命也!

此詩開端「蝃蝀在東,莫之敢指」是起興,寫彩虹出現在東方。古人因缺乏自然知識,以為虹的產生是由於陰陽不和,婚姻錯亂,因而將它視作淫邪之氣,如劉熙云:「淫風流行,男美於女,女美於男,互相奔隨之時,則此氣盛。」(《釋名》)彩虹在東邊出現,自然是一件令人忌諱的事,所以大家都「莫之敢指」。接下去引出正文:「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單這兩句似乎看不出詩人的褒貶之意,然聯繫前面的起興,詩人無疑是將淫邪的美人虹來象徵這個出嫁的女子。所以前兩句雖是興,但興中兼比,比興合一,詩的諷意在不言中也就顯露了出來。「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二句亦見於《詩經》的《邶風·泉水》和《衛風·竹竿》,很可能是當時陳語,因而多引用之。

次章是首章的覆疊。隮,亦指虹。所以「朝隮於西」接下便有「崇朝其雨」之句。說了暮虹,又說朝虹,這樣反反覆覆,詩人就是旨在強調這個出嫁女子婚姻的錯亂。

第三章點明題目。「乃如之人也,懷昏姻也」,意思就是說:「像這樣的女人啊,破壞婚姻禮儀啊。」如此刻薄斥罵的語氣,表明了詩人對私奔行為的憤憤不平。這種憤憤不平基於兩點,一是「大無信也」,即私奔者只知思男女之欲,而不能自守貞信之節;二是「不知命也」,即私奔者背人道、逆天理,不知婚姻當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從全詩結構看,前兩章是蓄勢,此章為跌出。第一、第二章的橫斷不即下,欲說又不直說,為此章蓄足了力量,故一經跌出,語意自然強烈。此章四句末尾語助詞「也」字的連用,也進一步烘托出詩人對破壞婚姻制度的私奔行為的痛心疾首。

按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個不從母命的私奔女子,其實正是一個反抗禮教制度、爭取婚姻自由的勇敢女性。封建社會對婚喪喜慶有著極其嚴格的禮儀規定,如婚事就得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當事人無權自主擇偶。《齊風·南山》中的「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就反映了當時周代社會的婚姻規範。或許此詩的女主人公就是《鄘風·柏舟》中那個大聲疾呼「之死矢靡它」的少女,在得不到父母體諒的情況下,為追求愛情的幸福,義無反顧地私奔到意中人那裡自主結合。這種大膽的私奔行為無疑為封建禮教所不容,所以一些所謂的正人君子便將她視作淫婦而進行嚴厲地斥責。從詩中兩引當時陳語「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來看,她的這種憤怒的抗爭也沒有得到人們的普遍同情,詩中所謂的「莫之敢指」,實際正是千夫所指。「千夫所指,無病而死。」她儘管走出了這反抗的一步,但其悲慘的結局是不難想像的。孔子說「詩可以觀」,這首詩便表現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詩的現實意義就在於此。

相關內容: 詩經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詩經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