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長髮》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詩經《長髮》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詩經《長髮》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詩經

濬哲維商1,商朝世世有明王,

長髮其祥2。上天常常示吉祥。

洪水芒芒,遠古洪水白茫茫,

禹敷下土方3。大禹治水定四方。

外大國是疆4,擴大夏朝拓封疆,

幅隕既長5。幅員從此寬又廣。

有娀方將6,有娀氏國也興旺,

帝立子生商7。簡狄為妃生玄王。

玄王桓撥8,商契威武又英明,

受小國是達9,受封小國令能行,

受大國是達。受封大國能行令。

率履不越十,遵循禮制不越軌,

遂視既發(11)。遍加視察促實行。

相土烈烈(12),契孫相土真威武,

海外有截(13)。海外諸侯齊聽命。

帝命不違,上帝之命不違抗,

至於湯齊(14)。代代奉行至成湯。

湯降不遲(15),湯王降生正當時,

聖敬日躋(16)。明慧謹慎日向上。

昭假遲遲(17),虔誠祈禱久不息,

上帝是祗(18),無限崇敬尊上蒼,

帝命式於九圍(19)。帝命九州齊效湯。

受小球大球(20),接受上天大小法,

為下國綴旒(21)。表率諸侯作典範。

何天之休(22),蒙天之賜美名傳,

不競不絿(23),不相爭也不急躁,

不剛不柔,不強硬也不柔軟,

敷政優優(24),施行政令很寬和,

百祿是遒(25)。百樣福祿集如山。

受小共大共(26),接受上天大小法,

為下國駿厖(27)。各國諸侯受庇蒙。

何天之龍(28),蒙天賜與我榮寵,

敷奏其勇(29)。大施神威奏戰功。

不震不動,不震驚也不搖動,

不不竦(30), 不膽怯也不惶恐,

百祿是總(31)。百樣福祿都聚攏。

武王載旆(32),湯王出兵伐夏後,

有虔秉鉞(33),鋒利大斧拿在手,

如火烈烈,好比烈火熊熊燃,

則莫我敢曷(34)。誰敢阻擋和我鬥。

苞有三櫱(35),一棵樹幹三個杈,

莫遂莫達(36)。沒有一株枝葉稠。

九有有截,征服九州成一統,

韋顧既伐(37),誅韋滅顧掃敵寇,

昆吾夏桀(38)。昆吾夏桀也不留。

昔在中葉,從前中期國興旺,

有震且業(39)。威力強大震四方。

允也天子(40),湯為天子誠又信,

降於卿士(41)。卿士賢明自天降。

實維阿衡(42),賢明卿士是阿衡,

實左右商王(43)。是他輔佐商湯王。

(採用程俊英譯詩)

[註釋] 1濬:古通「睿」。睿哲,明智。2長髮其祥:常常顯現其吉祥。3敷:布、施。方:四方。4外大國:指夏國邦畿以外的諸夏。 5幅隕:即幅員。6有娀:古部族名,也是國名。將:壯大。7帝:上帝。立子:指立有娀之女子為高辛之妃。生商:指生契。因契受封於商,故言生契為生商。8玄王:即契。是商之後世對契的追尊之稱。 桓:威武。撥:《韓詩》作「發」,《周書·謚法解》:「剛克為發。」剛毅的意思。9達:通。指通達國情。十率履:循禮。履,借為「禮」。(11)遂視既發:《鄭箋》:「乃遍省視之,教令則盡行也。」(12)相土:人名,契孫。烈烈:威武的樣子。(13)截:整治不亂。(14)齊:俞樾《群經平議》:「齊當為濟,《爾雅·釋言》:『濟,成也。』」這句意為到了湯而王業成。(15)降:降生。不遲:恰當其時。(16)聖敬:聖明恭敬。躋:升,上進。(17)昭假:禱告祈福。遲遲:久久不息。(18)祗:敬。(19)式:法,執法。九圍:九州。(20)球:美玉。一說,小球大球,猶小法大法。王引之《經義述聞》:「球、共,皆法也。球讀為捄,共讀為拱。《廣雅》曰,拱,捄,法也。」(21)綴旒:表率。(22)何:通「荷」,承受。休:美善。(23)絿(qu):急。(24)優優:寬和。(25)遒:聚。 (26)共:法。一說為玉。(27)駿厖(mang):庇蔭、庇佑。(28)龍:通「寵」。(29)敷奏:施展。奏,進、用。(30)(nan):恐懼。 竦:驚懼。(31)總:匯聚。 (32)武王:指契。 旆:大旗。(33)虔:堅固。 ��:大斧。(34)曷:通遏,止。(35)苞:本。指樹樁。櫱:樹木被砍後旁生的分枝。三櫱,喻比韋、顧、昆吾三國。(36)遂:生。達:長。(37)韋:國名,在今河南省滑縣東南。顧:國名,在今山東鄄城縣東北。(38)昆吾:國名,在今河南省許昌市東。 (39)震:威力。業:功業。(40)允:誠然。(41)降於:於為「予」之訛,賜給。(42)阿衡:商之官名,指大臣伊尹。(43)左右:輔佐。

[賞析] 這首詩據《詩序》說是「大禘也」。所謂「大禘」,就是指古代國 王祭天而以自己的祖先陪享的一種儀式。此詩大約是商代在舉行這種祭禮時所奏的頌歌。從詩中所敘的史事來看,主要是歌頌了商王朝的創建者——湯的業跡,因此歷來研究者多謂這位陪享的祖先就是湯。但是,商族的歷史非常悠久,其發源遠在湯伐桀滅夏以前。據說商族的始祖名叫契(xie),曾任堯舜時的司徒,是著名的賢臣之一。商族給他們的始祖契追號為「玄王」。所以《荀子·成相》中有「契玄王」之說。湯據說是契的第十三代子孫契的後代中還有一位著名人物叫相土,他是契的孫子。據說相土在夏代時「入為王官之伯,出長諸侯」,對商族的興盛也作出過貢獻。所以詩中也稱頌他說:「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可是從契到湯伐桀以前,商族大約只是中原的一個部族,也就是從前人說的諸侯國。只是到湯伐桀之後,才使商族成為聲威煊赫的天子之邦。所以詩中著重地歌頌湯的業績。

這首詩共分七章,第 一章是寫商族的起源,其「有娀方將」一句,寫契母有娀氏女吞燕卵而生契的神話,與《玄鳥》篇所述相同。第二章是寫契和相土的功業。其用意在炫耀湯的「祖德」,說明他出身不凡。第三章是寫湯的出生和品德。第四、五兩章是敘述湯征服附近各族,使它們接受商族的領導和保護。第六章寫湯征服夏族的過程,他首先征服了夏桀的三個同盟——韋、顧和昆吾,然後實現他伐桀的目的。第七章是頌湯而兼及他的輔佐伊尹。據 一些古書記載,商代祭祀湯的時候,同時要祭伊尹。此詩最後講到伊尹,也說明它確是祭湯時的頌歌。

《長髮》的寫作時代,和《商頌》其他篇一樣,學術界至今有不同的看法大致說來,有一種意見認為是商代人所作,另一種意見則認為是春秋初年宋國人正考父(孔子的祖先)所作。其實後一種說法與正考父的年齡及事跡不合,難於置信;前 一種說法從行文比《周頌》稍見流暢來說,似亦不無可疑我們認為這些詩最初大約是商代人所作,但後來恐怕經過春秋時人的加工和潤飾,這也許較近情理。

過去的學者解釋《詩經》,往往用儒家的眼光來看待它們,因此往往把湯看成 一個神聖的君王,因此詩中對他的每一句頌詞,似乎都成了萬世不易的真理。其實,這是很大的歪曲,在我們今天看來,湯不過是一位奴隸社會初期的君主和征服者。他的歷史功績在於他對商族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從而為後來漢民族的形成和中國的統一起了一定程度的奠基作用。我們不想抹煞他的歷史地位,但無可否認的是:在詩中出現的湯,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征服者。但世界上許多民族的形成過程,卻往往是通過許多這種征服者來完成的。

在這首詩裡,有些字句比較難懂,歷來的註釋者作了種種解釋,似多不甚完滿。如第四章的「受小球大球」和第五章的「受小共大共」。據舊注說「球」是玉;「共」是法。但玉是具體的寶物,法是國家的法令,二者並非一事,但從四、五兩章的句法來看,兩者必須是相同的或同類的事物。關於這個問題,章太炎先生在《菿漢閒詁》中曾認為「蓋玉以班瑞群後,法以統制諸侯。共主之守,莫大於此」。今人陳子展先生在《詩經直解》中引證《逸周書·世俘》「矢圭矢憲」與此類比。在現在看來,玉和法令所以能相提並論,大約是古人在朝廷上往往「執圭」,「圭」是用玉或石所製,其作用是以此銘刻一定的協議或法令。古代的盟誓、法令等都是刊刻在石片上的,以便長期保存「受小球大球」、「受小共大共」,大約指湯征服了附近各族,使他們刊刻盟誓,永遠臣屬於商。因此湯就成了他們的盟主,自然要「為下國綴旒」(表率):「為下國駿厖」(庇佑者)了。

當湯征服了附近各族,就著手於滅夏而使自己成為「天子」的事業。他為了削弱夏族,先滅了韋、顧、昆吾。此詩第六章寫的就是這史實。在這章中,湯的形象被渲染的最為突出:「武王載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則莫我敢曷」,一副自恃武力傲視一切的架勢。「苞有三櫱,莫遂莫達」,把韋、顧、昆吾三國比喻作夏朝這棵老樹根上長出的三枝新芽,現在湯要滅夏,自然不會讓它們生長茂盛,而要加以砍伐。這個比喻頗為生動和形象,也體現了湯這位征服者雄心勃勃、主宰著鄰國的姿態。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樣鮮明地勾畫出湯的形象來,還是很不容易的。當然,在此詩中出現的湯的形象並不像歷來所說的「聖王」而只是一個野心很大的征服者。同樣地,在第七章中寫到伊尹,只用了淡淡幾筆,而「實維阿衡,實左右商王」兩句,卻給人以深刻印象,感到湯的許多業績中,都有著伊尹輔佐的功勞。

這首詩的音節也特別響亮,和詩的雄壯的內容頗為協調。據《毛傳》說:「殷尚聲」,意謂商代人祭神,重視樂聲。大約正是這個原因,使《商頌》中的詩.音節都很和諧和鏗鏘悅耳。這首《長髮》亦不例外。所以《商頌》中的詩,至今仍有人愛讀。顯然人們讀這些詩,未必是欣賞其中歌頌「王」之「功業」的內容,而是欣賞其古樸的藝術成就。

相關內容: 詩經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詩經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