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先生韓愈是哪個朝代的 韓愈晚春是怎麼來的

昌黎先生韓愈是哪個朝代的 韓愈晚春是怎麼來的

昌黎先生韓愈是哪個朝代的 韓愈晚春是怎麼來的

國學小知識

昌黎先生韓愈是哪個朝代的

韓愈,唐代傑出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唐代大歷三年出生,是唐代中後期的文人代表,經歷了安史之亂後,唐代中後期文壇作品平庸無奇,韓愈無疑是當時文壇的一枚強心劑,掀起了一場古文運動,影響至宋朝,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朝在經歷安史之亂後,國勢愈漸衰落,藩鎮割據勢力日益強大,宦官專權,政壇的萎靡之風深深影響著當時的文壇風氣。由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的一次文風、文體、文學語言的革新運動蓄勢待發。

這一場見證時代的革新運動,在復古的口號下,主要針對文風、文體和文學語言,與歐洲的文藝復興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在中國唐朝所掀起的這場思想文化革命比歐洲早了近十世紀。

韓愈等人舉著「復古」的旗幟,提倡學古文,習古道,以此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和儒家思想。這一主張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並在社會上興起了廣泛反應,逐漸形成了群眾性的鬥爭浪潮,壓倒了盛行一世的駢文,這無疑是一場影響深遠的思想運動。

中唐後,由於缺少力能扛鼎的大家,古文運動自晚唐至宋,逐漸衰微,駢體文又死灰復燃。唯美主義、形式主義的駢文又成為文壇主流。於是又開始了古文和駢文的新一輪的鬥爭。到宋代中葉,由於歐陽修的創導,又掀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詩文革新運動。

韓愈晚春是怎麼來的

《晚春》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詩作,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此時韓愈已年近半百,描寫晚春之景無半點百花稀落、暮春凋零的傷感之情,卻是一番草木留春呈現出萬紫千紅的生機畫面。

從韓愈生平為人來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師,又是力矯元和輕熟詩風的奇險詩派的開山人物,頗具膽力。他能欣賞「楊花榆莢」的勇氣。此處或並非存心托諷,而是觀楊花飛舞而忽有所感觸,隨寄一點幽默的情趣。詩的妙處也在這裡,韓愈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文人晚春遲暮之感,募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向世人展現了滿目春光,令人耳目一新。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有情有趣,草樹知春將不久而歸,百花爭艷,各呈芳菲,運用擬人手法,揉花與人於一體,將人的惜春之情附加於草木之上。「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湊熱鬧的還有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像飛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飄舞。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說它們有知,能「知」能「解」還能「斗」,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像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這是此詩明白有趣之處,堪稱平中翻新,頗富奇趣。

獨韓愈奮不顧流俗是什麼意思

韓愈奮不顧俗流,是於韓愈處於同一時期而且也是聲名顯赫的柳宗元對他的評價,這句話源自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一文中。在柳宗元眼裡,韓愈當時不顧世俗的看法和嘲弄,毅然選擇了做會遭受社會譏笑的事,廣招門徒教學為師。於是社會上那些庸俗之人果然聚起來說罵韓愈,韓愈也因此得了個狂人的稱號。

柳宗元之所以借「韓愈不顧俗流」的事情,寫在他給韋中立的書信中,是為了探討師道一說。所以當時的兩大文人對於師道的重視是不言而喻的,柳宗元更是讚賞韓愈這樣不顧世人的眼光,廣招學徒踐行自己思想理念的行為。

韓愈之所以能夠做到不顧俗流,犯眾人的笑侮,和他那剛正的性格分不開。韓愈在政治上就是那種有話直說,直言不諱,也不會忌憚說出的話會給自己帶了什麼麻煩,甚至是生命危險也不顧。那麼韓愈在平時的社會觀念上的看法自然也是有話必說的性子,他必定會踐行自己的觀點,同時也要反駁他人錯誤的觀念。

韓愈曾經給自己的門生李幡寫過一篇文章《師說》,文章可以說是韓愈對於自己分不顧俗流的一種回顧。韓愈用深刻有利和極為嚴謹的語言反駁了當時士大夫們恥於師道的現象,以孔子求學的例子證明了古時就有的求師的做法。韓愈批評了當時社上那些自認為身份高貴,不肯拜師學習的人,並指出應該不因為對方年齡、地位的差別,而恥於求學,真正的學識是要虛心求教才會有的。

初春小雨 韓愈賞析

《初春小雨》又名《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作者韓愈,這是一首描寫和讚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首句點出初春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準確地捕捉到了它的特點。造句清新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是一首描寫和讚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第一句寫初春的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十分準確地寫出了它的特點,遣詞用句十分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後的景色。以遠看似青,近看卻無,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後的朦朧景象。可與王維的「青靄入看無」、「山色有無中」相媲美。詩中的三、四兩句對初春景色大加讚美:「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東西,遠遠超過了煙柳滿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

寫春景的詩,在唐詩中,多取明媚的晚春,這首詩卻取早春詠歎,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優勝,別出新意。這首詩詠早春,能攝早春之魂,給讀者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

韓愈師說全文鑒賞

唐貞元十八年,韓愈出任四門博士,為他的學生李蟠寫了一篇文章,名為《師說》。這是韓愈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議論文,有著卓越的見解和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當時的韓愈官從七品,官階不高,但其在文壇上的名氣早已建立,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正如火如荼的展開。在當時的社會,士大夫階層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在其創作背景下,著寫《師說》,其內容旨在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的原則。同時抨擊了當時士大夫階層恥於從師的錯誤觀念,倡導從良師而學的社會風氣,也是對那些誹謗者的一些公開答覆和嚴正的駁斥。

在文中,作者運用流利暢達的筆觸,通過反覆辯論,申明了為師的性質和作用,論述了從師的重要意義與正確原則,並且批判了當時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不重師道的不良習俗。韓愈借教導李蟠為由,卻意不在此,其真正目的是為了抨擊那些自恃門第高貴、不肯從師學習甚至譏笑別人從師的士大夫,有著明顯的針砭時弊的作用。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文末並以孔子言行作證,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時人實不應背棄古道。文章體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推動了樂於從師善於學習的社會風氣。

韓愈馬說全文賞析

《馬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說文體,原為韓愈所作《韓愈文選》中《雜說》的第四篇,「馬說」這個標題為後人所加。

此文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說」是「談談」的意思,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裁。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視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

《馬說》寫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年—800年)之間。當時韓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經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但結果是「待命」40餘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儘管如此,韓愈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視,鬱鬱不得志。

《馬說》是一篇說理文,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說理卻並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說穿,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通過形象思維來描述千里馬的遭遇,提出事實,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虛詞,體現出一唱三歎的滋味和意境。伯樂的典故幾次被韓愈引用,韓愈所作的《為人求薦書》及《送溫處士赴河陽序》均有寫道千里馬難遇伯樂,借物言志,可見韓愈命運的坎坷。

相關內容: 韓愈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國學小知識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