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曾經說過:「哪個民族有戲劇,就標誌著這個民族走向成熟戲劇是一個民族開化的民族生活的產物。」生活在我國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就是一個古文化十分發達,堪稱相當成熟的民族。她所創造的舉世矚目的藏戲藝術之神奇獨特、燦爛輝煌,正好印證了世界智者有關民族成熟與否的論述。
藏戲,藏語叫「阿吉拉姆」,是『仙女大姐」的意思,簡稱「拉姆」.藏戲藝術,歷史十分悠久,劇種流派眾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諾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薩雯蚌》《白瑪文巴》《頓月頓珠》《智美更登》《蘇吉尼瑪》八大劇目已成經典,音樂唱腔韻味雋永,面具服飾五彩繽紛、瑰奇神異,名角新秀不斷湧現。所有這些,無不昭示著藏戲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現代藏戲有劇本、舞蹈表演、因人定曲的唱腔、不同角色不同的服裝及面具,還有樂隊伴奏和伴唱,是一套綜合藝術。關於藏戲的起源問題,有人竟與八世紀時蓮花生在桑耶寺開創的「跳神」聯繫在一起。其實,這兩者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八世紀,赤松德贊執政時期,桑耶寺落成之後,從天竺請來的高僧蓮花生,根據佛祖釋迦牟尼關於佛教密宗四部學說中的瑜伽部裡金剛舞一節,組織跳神法會,驅鬼酬神,為寺院開光。蓮花生的傳記中說:「譯經師在桑耶寺『慈氏洲』譯經完後,由長老手持譯經繞『務孜』殿三周,排成行列,戴上假面具,擊鼓跳舞,為所譯經典開光,從此沿襲至今。」這是西藏各寺院跳神的來歷。
藏戲恰恰相反,是以民間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從十五世紀起,噶舉教派僧人唐東傑布立志在雪域各條江河建造橋樑,為眾生謀利。他煞費苦心,募籌造橋經費,雖經三年多的努力,尚示成功。後來,他發現虔誠信徒中生得俊俏聰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使召來組成戲班子,以佛教故事為內容,自編自導成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劇,到各地演出,以化導人眾、募集經費。這就是藏戲的雛形。為此,人們把唐東傑布視為藏戲的祖師;又因藏戲最初由美貌出眾的、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人們又把藏戲叫做「阿吉拉姆」。「阿吉」,藏語意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為仙女。當然,經過很多民間藝人的加工、充實、豐富和提高,藏戲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樣了。但是,她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套藝術形式,恐怕也是十七世紀以後的事情。
西藏民間藏戲劇團是十分普遍的。隨時隨地可以見到農村的廣場上,或搭大帳篷,或扯大帆布,甚至沒有什麼遮蓋(更不用說什麼佈景和台幕了),藏戲班子就地演出,周圍方圓十里的群眾都會來觀看,常常是圍得水洩不通。在近代歷史上,由於各地業餘的、自發劇團的演出很多,慢慢形成各自的風格和特點,從而形成流派。解放前西藏著名的藏戲劇團有:江孜的江嘎爾、南木林的香巴、拉薩的覺木隆和昂仁的迥巴。現在藏戲業餘劇團十分普遍,有的地方,幾乎每個社隊都組織了一個戲班子,像拉薩郊區的墨竹工卡縣,就有二十來個業餘藏戲隊。可見藏戲影響之深,流傳之廣了。
相關內容: 藏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