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居 碉房是藏族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

藏族民居 碉房是藏族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

藏族民居 碉房是藏族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

民族文化大全

由於受氣候與環境的影響,藏族的居住建築大部分是用亂石壘砌或土築,由於形如碉堡,所以被取名為碉房。碉房是藏族具有特色的一項建築,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也是藏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讓我們來瞭解下富有地域特色的藏族民居碉房。

藏族主要分佈在西藏、青海、甘肅及四川西部一帶,為了適應青藏高原上的氣候和環境,傳統藏族民居大多採用石構,形如碉堡,所以被稱為「碉房」。

碉房一般有三到四層。底層養牲口和堆放飼料、雜物;二層佈置臥室、廚房等;三層設有經堂。由於藏族信仰藏傳佛教,誦經拜佛的經堂佔有重要位置,神位上方不能住人或堆放雜物,所以都設在房屋的頂層。為了擴大室內空間,二層常挑出牆外,輕巧的挑樓與厚重的石砌牆體形成鮮明的對比,建築外形因此富於變化。

藏族民居色彩樸素協調,基本採用材料的本色:泥土的土黃色,石塊的米黃、青色、暗紅色,木料部分則塗上暗紅,與明亮色調的牆面屋頂形成對比。粗石壘造的牆面上有成排的上大下小的梯形窗洞,窗洞上帶有彩色的出簷。在高原上的藍天白雲、雪山冰川的映襯下,座座碉房造型嚴整而色彩富麗,風格粗獷而凝重。

碉房,藏語稱為「卡爾」(tnkhar)或「宗卡爾」(rdzong-mkhar),原意為堡寨,多建於險峻的山石上,巍峨高聳,易守難攻。山南的雍布拉康,後藏的娘若香波,洛扎的桑嘎古托,便是此類建築的代表。碉房是有著特定含義的建築,它對西藏民居的形成和發展影響很大,如土石結構、如平頂風格;但碉房並不能完全代表西藏民居。

西藏腹心地區的農村和城鎮居民居住的房屋稱為「慷巴」(khang-pa),有樓房亦有只建一層的平房。樓房多為二三層,個別富裕人家的樓房有四五層,而建一層房屋的在西藏各地隨處可見。筆者多次在西藏各地考察,無論在後藏的定日、山南的措美、拉薩附近的墨竹工卡,都見到大量的一層民居。

而在藏東昌都和藏東南的林芝、波密、察隅等地則較少一層房屋,多是二三層的樓房,主要原因在於當地多雨潮濕的氣候使然。一層房屋顯然不能稱之為「碉房」,即使三四層的樓房也似與「碉房」無關,兩者的名稱、功能和作用都不同。因而,「碉房」並不是藏族民居的典型形式。藏東貢覺縣三巖地區,人們所居住的是真正意義上的稱為「康爾」(即「卡爾」,為藏語mkhar的不同譯音)的碉房。

最具代表性的藏族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臥室、廚房,小間為儲物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因其外部很像碉堡,故稱碉房。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禦敵防盜。

2、碉房、樓房與平房

西藏農區(含半農半牧區)和城鎮的民居,大都是二三層的樓房或一層的平房,也有高達四五層的建築物。「屋皆平頂」是其共同特徵。

「屋皆平頂」的藏式民居建築式樣和風格從有關史料可知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舊唐書·吐蕃傳》稱:「其國都城號為邏些城,屋皆平頭,高至數十尺。」《新唐書·吐蕃傳》云:「屋皆平上,高至數丈」,由此可知吐蕃時期民居的建築面貌。時過一千年後成書的《西藏志》,記述其時的西藏房舍:「自爐至前後藏各處,房皆平頂,砌石為之,上覆以土石,名曰碉房,有二三層至六七層者。凡稍大房屋,中堂必雕刻彩畫,裝飾堂外,壁上必繪一壽星圖像。凡鄉居之民,多傍山坡而住。」這些記述與西藏腹心地區的民居情況基本相合。

農家的住宅多為一家一院。院牆有用柴薪堆積而成的,有夯牆的,也有土坯磚壘建的。宅院的門一般都南向而開。

昌都一帶為高山峽谷地帶,大面積的平地較少,民居大都依山而建。一座座樓房毗鄰相接,高低錯落有致,加之窗戶門楣多著彩繪,畫棟雕樑,氣勢非凡,甚為壯觀。林芝、波密一帶的民居住宅樓不用土石作牆體,整個建築材料幾乎全是木材:以木柱作樁、木樑作架,木板作牆和地板。屋頂也用木板,且結構為斜坡形。「屋皆平頂」在這些多林木多雨水的森林地區不相適應。阿里民居也以二層樓的房屋為主,人們一般夏天居住於上層,冬天以下層為居室。有的地方還有窯洞和房窯結合的居住形式。窯洞民居僅存於阿里部分地區,在古格王朝時期曾相當盛行,現在已不多見。

城鎮民居佈局和結構為:四面樓房相圍,中間為庭園,內院為迴廊形式,獨門獨院。牆體用石塊或土坯砌牆,牆厚窗小,門低矮。樓以二層和三層為多,屋頂為平頂。土石結構的外牆塗白粉,窗框和窗台塗黑色。院內有水井,宅院東西兩側各有公廁。一座宅院內可住近10戶人家,每戶有2—4間房屋。院門大都朝向大昭寺。八廓街民居樓群,是圍繞著大昭寺逐步發展起來的,是西藏城鎮傳統民居的典型代表。

除樓房外,西藏各地還有大量單層建築的平房。平房的建築材料和建築樣式與樓房建築無異。平房的宅院一般較大,多砌高大的圍牆,宅院內圈養牲畜、堆放雜物,還是人們勞作的地方。現在,仍有許多人修建單層的「退休房」,只是佔地更寬、設施更完備,裝飾更豪華。

3、碉房歷史

考古資料提供的確鑿證據表明,遠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藏族的民居建築便有了相當的發展和較高的水平。昌都卡若遺址發掘出房屋基址28座,有圓底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三種類型。在房屋遺址晚期,其建築材料普遍採用礫石為主的天然石塊,房屋面積一般為30平方米左右,其居住面內的柱洞經過細緻的修整,還可能出現了樓屋。

卡若遺址房屋建築是藏族民居建築的濫觴。在其後幾千年的演進中,藏族的民居不斷得以發展、豐富和完善,並帶著厚重的時代印跡。

公元前2世紀藏族建築史上出現了第一座宮堡式建築雍布拉康,依山而建,巍然聳峙,反映了當時碉房建築的技藝水平。赤松德贊贊普時,在賢良之臣赤桑雅拉倡導下,將山上居民遷往河谷平地。人們從過去居住於山上的石頭城堡到田間地頭建屋而居,組成村落,居住習俗發生了重大變化,出現了《唐書》記載的吐蕃「屋皆平頭」的居住形式和格局。

到11世紀時,西藏的民居有的已建造得十分高大豪華。從史料可知,當時瑪爾巴(1012—1097)、米拉日巴(1040—1123)的家庭富有,家居曾十分豪華,米拉日巴還曾修建名為「桑嘎古托」的九層碉房,至今該碉房仍巍然聳立。

千百年來,藏族民居的基本建築和農區城鎮「屋皆平頂」的居住形式一直延續至今。當然,社會形態、宗教觀念、地理條件等社會和自然因素在民居中有著深深的烙印。今天,時代前進的腳步更為古老的藏族民居打上了鮮明的時代印跡。

相關內容: 藏族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民族文化大全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