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本站小編帶來蘇軾的《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黨學官》原文及賞析,感興趣的讀者和本站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黨學官
(宋)蘇軾
門外東風雪灑裾,山頭回首望三吳。不應彈鋏為無魚。
上黨從來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時平不用魯連書。
註釋
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紗於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紗》或《浣沙溪》。上下片三個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兩體。平韻體流傳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韓偓詞,是正體。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仄韻體始於南唐李煜。又有《小庭花》等二十餘種異名。另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韻位不變。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梅庭老:作者友人,生平不詳,學官,州學教授。從詞裡可知他是三吳地區(「三吳」,眾說不一,大概指今浙東、蘇南一帶)人。
上黨:一作「潞州」,位於現在的山西長治,北宋時與遼國接近,地屬偏遠。
學官:官職名,負責地方文教,職位不顯。
裾:衣的前襟。
三吳:古地區名,說法不一,大致指今江蘇、浙江的蘇州、吳興、紹興一帶。
彈鋏為無魚:戰國齊人馮諼為孟嘗君食客,嫌生活清苦,彈劍而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鋏,指劍把或劍。
脊:脊樑。上黨其地甚高,古有與天為黨之說,故云「天下脊」。
先生:指梅庭老。
魯連書:《史記·魯仲連列傳》:齊軍攻打聊城一年多不能下,魯仲連寫書信給守城燕將,燕將見書哭泣三日,猶豫不決而自殺。這句話:如今天下太平用不上魯仲連這類書信。意勸梅庭老安心去作學官,不要想去立什麼奇功。
白話譯文
門外的東風把春雪吹灑在先生您的衣襟上,當您登上太行山頭時一定會回過頭來眺望三吳故鄉。既然做了學官,就不應計較被派到了那艱苦的地方。
上黨地勢險要,歷來被人稱作天下之脊,先生志向遠大,原來就以治理天下為己任。恰逢太平之時也是您不被重用的原因。
賞析
「門外東風雪灑裾」,是寫送別的時間與景象。儘管春已來臨,但因春雪,而氣候尚很寒冷。而「飛雪似梅花」的情景,隱含無限惜別之意。這時有「雪灑裾(衣襟)」,而不言「淚沾衣」,頗具豪爽氣概。次句即有一較大跳躍,由眼前寫到別後,想像梅庭老別去途中,於「山頭回首望三吳」,對故園依依不捨。這裡作者不是強調三吳可戀,而是寫一種人之常情。第三句再進一層,謂「不應彈鋏為無魚。」這句用戰國齊人馮諼事,馮諼為孟嘗君食客,曾嫌不受重視,彈鋏(寶劍)作歌道:「長鋏歸來乎,食無魚」(《戰國策·齊策》)。此句意謂梅庭老做了學官,不必唱歸來了。同時又似乎是說,儘管上黨地方艱苦,亦不必計較個人待遇,彈鋏使氣。正因為意思在兩者之間,語氣顯得尤為誠懇。
過片音調轉高亢:「上黨從來天下脊」。意謂勿嫌上黨邊遠,其地勢實險要。蓋秦曾置上黨郡,因其地勢高,故有「與天為黨」之說。杜牧《賀中書門下平澤潞啟》:「上黨之地,肘京洛而履蒲津,倚太原而跨河朔,戰國時,張儀以為天下之脊。」作者《雪浪石》詩亦云:「太行西來萬馬屯,勢與貸岳爭雄尊。飛狐上黨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黃昏。」可以參讀。
「先生元是古之儒」,此稱許梅庭老有如古之大儒,以天下為己任,意謂勿以學官而自卑。此句與上句形成一聯,筆力豪邁,高唱警挺,足以壯友人行色。然而,不免還有一個問題,既然上黨是要地,梅庭老又是大儒,為何不委以大任,而任「學官」這種小角色呢?末句補說,「時平不用魯連書」。承接上句,用魯連的典故,表達了作者勸勉和同情之意。魯連,即魯仲連,戰國齊人,曾在趙國遊學,當時正逢秦國圍攻趙國,魏國派人勸告說趙國奉秦王為帝,魯仲連力排眾議,使趙國保持了獨立。後來,齊國大將田單攻打聊城,久攻不下。魯仲連修書一封,用箭射入城中,勸說守城燕將,燕將看到書信後,猶豫不定,哭泣三天後自殺。田單收復聊城後,想封賞魯仲連,魯仲連逃隱於海上。《史記》對魯仲連評價很高。因上黨是趙國舊地,當時宋遼早已議和,所以說時代承平,梅庭老即使有魯連那樣的奇妙計策,也沒有用的地方。此句既有勸勉梅庭者隨遇而安之意,又有對其生未逢時不得重用之遭的同情。
這首詞全詞僅六句,卻寓義曲折深遠,既同情於友人,又開導他努力工作,可以看得出,作者是想用自己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去影響友人,出語灑脫卻發自肺腑,真摯動人。
相關內容: 蘇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