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和本站小編一起走進瞭解辛棄疾的故事。
公元1177年,蘇軾離世76年後,在湖北任職的辛棄疾路過赤壁。在這裡辛棄疾想起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他一時有感寫下了一首致敬東坡之作,詞的名字叫《霜天曉角·赤壁》。
世人都覺得東坡一生豁達,無論何處他總能找到自己的樂子,似乎朝中那些得與失都和自己沒了關係。他在黃州圈了塊地,並取名「東坡」,沒事種種菜,吃吃黃州的燉豬肉,大家都覺得他其實過得很閒適。但辛棄疾知道,在這看似灑脫的外表下,有一股壯志難酬的悲涼。於是在這首詞中,辛棄疾對東坡充滿了同情,不得不說:東坡的苦詞中之龍都懂。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詞:
《霜天曉角·赤壁》南宋.辛棄疾雪堂遷客,不得文章力。賦寫曹劉興廢,千古事、泯陳跡。望中磯岸赤,直下江濤白。半夜一聲長嘯,悲天地、為予窄。
詞的上片是為蘇軾鳴不平。「雪堂」指的是蘇軾在黃州時蓋的一處居室,「遷客」指的是被貶的東坡。「不得文章力」指的是他寫了那麼多好的文章最後卻沒什麼用處。後兩句其實是一語雙關,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評的就是「曹劉興廢」之事,辛棄疾寫千百年來這些事都沒了蹤跡,既是指曹劉三國事早就飛灰湮滅,也是指東坡當年的豪邁之語也早就成了陳跡。
與一般的詞作不同,辛棄疾這首詞上片先抒情,而把寫景安排到下片中。詞人眼前的江中有突出的赤鼻磯,兩岸有紅色的岩石,江水奔騰而下,泛起陣陣浪濤。這一句其實是模仿蘇軾《念奴嬌》中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寫得同樣很大氣。磯岸的「赤」和江壽的「白」,一紅一白,一硬一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此情此景下,想起蘇軾的半生坎坷,又想起自己的不得志,辛棄疾發出了一聲長嘯。這一嘯是悲痛的,天地這麼大,卻容不了他的苦悶。一句「為予窄」是憤懣,也是無奈。至此全詞的感情達到了高潮,詞人用一嘯喊出了自己這10多年的苦楚,令人動容。
都是在赤壁,蘇軾和辛棄疾都寫下了自己的心聲。蘇軾的《念奴嬌》充滿豪情,辛棄疾這首《霜天曉角·赤壁》則辭鋒剛勁,不過辛棄疾這首詞確實很難與蘇軾相媲美,所以這一次算是高下立判了。但不可否認,辛棄疾這首詞無論是語言上的蒼勁,還是氣勢上的雄渾,在宋詞中都數佳作,這也是其能流傳下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