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本站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蘇軾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文字更是伴隨著文明之初就誕生了,經過了上下五千年的演變,擁有著豐富的內涵,每一個字都擁有著豐富的歷史演變,在不同的詞章中代表截然不同的含義。正因如此中文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不僅外國人很難入門,實際上很多本國人也不見得完全掌握了。
繞口令相信很多人都試過吧?比如說這首《巴老爺有八十八棵芭蕉樹》:「來了八十八個把式要在巴老爺八十八棵芭蕉樹下住。巴老爺拔了八十八棵芭蕉樹,不讓八十八個把式在八十八棵芭蕉樹下住。八十八個把式燒了八十八棵芭蕉樹,巴老爺在八十八棵樹邊哭。」
看得人眼花繚亂,讀起來更是饒舌,但這首還算是比較通俗的,意思也比較好理解,讀幾遍基本就背下來了,下次再度也就不會再那麼的咂舌根了。在過去還有一種「雙聲詩」或者說是「口吃詩」、「結巴詩」,那讀起來才叫折磨人。
讀「雙聲詩」雖然折磨人,但也有一樣好處,那就是幫人練習發聲和口語。譬如說蘇軾創作的這首《西山戲題武昌王居士》,雖然讀第一遍的時候會懷疑自己是口吃,但是多讀幾遍卻能發現很多的意趣,不信你試試。
《西山戲題武昌王居士》 蘇軾
江干高居堅關扃(jiōng),犍(jiān)耕躬稼角掛經。
篙竿系舸(gě)菰(gū)茭(jiāo)隔,笳(jiā)鼓過軍雞狗驚。
解襟顧景各箕(jī)踞(ju),擊劍賡(gēng)歌幾舉觥(gōng)。
荊笄(jī)供膾(kuai)愧攪聒(guō),干鍋更戛(gā)甘瓜羹。
這首詩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當時蘇軾因為「烏台詩案」被貶至黃州,蘇軾的弟弟蘇轍去看望兄長,兩人一起到九曲亭遊玩,蘇軾和蘇轍都是才子,久別重逢自然要吟詩作賦。
蘇轍寫了篇《武昌九曲亭記》的文章,而蘇軾就寫了這首富有趣味性的詩。在文中蘇軾還寫了一段簡單的介紹,來說明自己寫這首詩的原因:「予往在武昌,西山九曲亭上有題一句云:玄鴻橫號黃槲峴。九曲亭即吳王峴山,一山皆槲葉,其旁即元結陂湖也,荷花極盛。因為對云:皓鶴下浴紅荷湖。坐客皆笑,同請賦此詩。」
《西山戲題武昌王居士》所要表達的意思其實非常簡單,前四句描寫了自己所見的景色,然後到了第五局開始寫大家喝醉酒後的狀態,有的開始擊鼓作樂,有的舞起劍來。總之場面十分的溫馨和愜意。
以蘇軾的才華,完全可以寫出更優美的辭藻。不過要寫出這種運用大量相同聲母的詩,明顯難度要更高一個層次,尤其是其中運用了大量的生僻字,幾乎可以說一萬個人裡,也難有一個人第一次就完全念對的。
學習語言有助於我們文化修養的提升,當然像「繞口令」還有「雙語詩」完全可以當作文字遊戲來玩,在不知不覺中提升。比如這首《西山戲題武昌王居士》便是非常好的選擇。
相關內容: 蘇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