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彝族民歌之鄉,雷波的音樂盛典
生肖文化
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是四川省涼山州彝族傳統的火把節,各地會在這前後舉行活動慶祝火把節。8月8日的大涼山迎來了立秋後的絲絲涼意,被譽為“中國彝族民歌之鄉”的雷波縣人聲鼎沸,熱鬧非凡,首屆涼山彝族自治州民族民間歌手大賽如期在這裡舉行。來自涼山州17個縣市的86名民間歌手同台獻藝,大展歌喉,用歌唱的方式為彝族同胞最盛大的節日——火把節增添了亮麗的色彩。
“彝族高腔王子”沈爾阿培 此次四川涼山火把節安排了民歌邀請賽、彝族式摔跤大賽、彝族選美大賽、鬥雞斗羊比賽、畢摩和蘇尼的表演、火把節狂歡夜等活動,而民歌邀請賽成為火把節的重頭戲。經過兩天的激烈角逐,來自美姑縣的“彝族高腔王子”沈爾阿培以一曲以諾(以諾、聖詐、所地是涼山彝族自治州三大方言區)高腔《阿惹妞》征服了全場觀眾,奪得大賽一等獎,被授予“涼山州優秀民歌手”稱號。沈爾阿培,這位1976年出生於美姑縣合姑洛鄉大山深處的彝族漢子,從小在家人的熏陶下,沉迷於彝族民歌文化之中。他家8個兄弟姐妹,個個都是民歌能手,而沈爾阿培以其高亢嘹亮的嗓音和源自靈魂深處的演唱深受人們的喜愛。通過不斷地學習和交流,他逐漸被人們賦予“彝族高腔王子”的稱號,走出大山,走進了中央電視台的青年歌手大獎賽。今天,他已成為西昌婦女兒童發展中心的一名獨唱演員。沈爾阿培說:“我從小喜歡聽別人唱山歌,人們在山上放羊唱山歌時我就跟著學。我想保留我們的民歌,所以,我收集了很多山歌,這次唱的只是其中一首。”
雖然此次比賽彝族民歌佔了主導地位,可涼山其他民族民歌也紛紛登台亮相,這是一次各民族民歌、服飾、文化、藝人的展示會。德昌縣僳僳族婦女谷紹珍放下採摘烤煙的活兒,乘車300多公里趕來唱僳僳族悠揚的民歌;冕寧縣和愛藏族鄉的伍春花從小聽爺爺奶奶放羊時唱《趕馬調》,這次她將這首古老的民歌獻給了大家;瀘沽湖邊的摩梭人天生好嗓門,喇娜姆和同伴也乘車來到了雷波,長途奔波沒有影響她們清麗高亢的歌聲;連人數極少的寧南縣布依族也有代表參加,王連成的《敬酒歌》讓人們目睹了布依族的風采……最終來自木裡藏族自治縣的藏族組合以一首《綠色木裡格桑拉》獲得二等獎。
彝族情歌《阿惹妞》 這次民歌大賽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二等獎的一名獲得者阿魚軍幾演唱的也是彝族情歌《阿惹妞》。談到參賽的感受,28歲的阿魚軍幾更願意談他對於《阿惹妞》這首膾炙人口的彝族民歌的感情。《阿惹妞》是流傳於大小涼山的一首由男子演唱為主的彝族民間情歌,傳唱內容大致有兩方面:一是表達表哥對阿惹妞美貌的仰慕,對阿惹妞的思念之情,對自由婚姻的嚮往等,語言優美、詞彙豐富、感人至深;二是對阿惹妞的想像與渴求,語言大膽,藝術手法上多用賦比興、誇張等。《阿惹妞》一般只能在田間地頭或者大山深處演唱,是一首地道的民間情歌。彝族是一個含蓄的民族,在大庭廣眾之下演唱如此“肉麻”的情歌對於阿魚軍幾是一個挑戰。他告訴筆者,“2007年第一次參加雷波縣的民歌比賽時,我緊張得把詞幾乎忘光了,但是很幸運,還是得了三等獎。這次比賽我逐漸找到了在山裡唱歌的感覺,希望自己以後能走出大山,《阿惹妞》也能走出大山”。
各方言區的彝族民歌在這裡一展風采,精彩紛呈。唱遍大小涼山的《阿惹妞》、《哭嫁歌》、《阿嫫古》、《故鄉美》、《趕馬調》等民族民歌,被不同的歌手演繹著;布拖縣浪漫的朵洛荷在這裡婉轉流淌;美姑彝族高腔具有極強的穿透力,像要伸向遠古一般;會理縣白沙民歌體現了川滇文化交融的浪漫……
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歌
雷波縣地處彝漢文化的交匯地帶,是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東大門。這裡的彝族文化底蘊深厚,其中以彝族民歌最具特色:既有因居住封閉而定格在不同歷史形態、保存完整的原生態彝族民歌,也有彝漢文化長期水乳交融、不斷演繹發展的現代彝族民歌。雷波彝族民歌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內容豐富、旋律優美、古樸久遠,可算集彝族民歌之大成。
據統計,該縣傳承至今的彝族民歌共有5000餘首,還有許多即興而作、由感而唱的民歌,主要有婚禮歌類、喪歌類、情歌類、新年歌類、比賽和勞動歌類,以及畢摩、蘇尼作法事唱的歌等類型。這些民歌既有三大方言區地地道道最富彝族特色的民歌,也有富有彝漢文化交融特色的民歌。
雷波的彝族同胞,在節慶、喪葬、婚嫁之際要縱情歌舞,行走、放牧、勞作、小憩也要歌舞,人人都能隨口唱出優美動聽的民歌。唱歌,成了彝族人民主要的娛樂活動和抒發自己思想感情的方式,有“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歌”之說。獨特的環境和人文歷史,孕育和創造了大量當地群眾喜愛和樂於傳唱的彝族民歌,他們用口頭傳唱的方式,把經典民歌一代代傳承了下來。
相關內容: 彝族 、 音樂 、 民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