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令,又叫「雙音笛」,是一種雙音竹笛或雙管竹笛,流行於門隅、墨脫、林芝等地。裡令長約34厘米,裡令的管體是用兩支竹齡較老、粗細相同的無節小竹合併而成,兩管接觸處削平
發展現狀 三月三,是壯族地區最大的歌圩日,又稱歌仙節,相傳是為紀念劉三姐而形成的民間紀念性節日。198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將這一天定為壯族的全民性節日──三
仡佬族民歌的音樂風格 仡佬族是一個酷愛音樂的民族,仡佬族的人民是看見什麼就唱什麼,可以說是處處皆是歌。仡佬族民歌在仡佬族文化閃爍著獨特的光芒,它不僅具有濃郁的生活氣
擁有深厚音樂文化傳統的俄羅斯人視音樂、舞蹈為生命,無論是宗教儀式還是日常喜慶娛樂場合都有歌舞和樂器相伴。我國流傳的俄羅斯族音樂可分為宗教音樂和民間音樂兩類,以風格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潞西等縣。有自已的語言但沒有文字。由於長期和漢、傣族雜居,大多數阿昌人兼通漢語和傣語,使用漢文。 阿昌族喜愛歌舞,
從漢朝到唐朝,漢族與兄弟民族廣泛開展文化交流,漢族歌舞音樂發展臻於極盛。漢代出現國家設立的音樂機構——樂府,由它收集整理的樂府詩,都有曲調可歌。 漢代北方民歌有《徒
每逢節日都有歌舞等娛樂活動。勞動時,走路時,山上田邊,隨時都可以聽到他們悅耳的歌聲。阿昌族民歌善於以物擬人,以物寓意,含蓄清新,曲調悠揚,在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聲
景頗族有豐富、優美的口頭文學,有反映景頗族起源、遷徙歷史的敘事長詩;有反映景頗族與大自然作鬥爭的故事;也有神話、寓言、諺語、謎語等。 歷史傳說、故事等多與音樂相結合,
撒拉族具有獨具一格的文學藝術。以民間說唱文學為主。說,包括故事、神話、傳說、寓言、諺語和笑話等。十分豐富,且語言幽默含蓄。唱,包括撒拉曲、宴席曲和花兒等民歌。「撒
「木卡姆」是中亞、南亞、西亞、北非及整個伊斯蘭文化圈內擁有的一種樂舞形式。「木卡姆」這個詞源於阿拉伯語。在現代維吾爾語中,這個詞有廣、狹兩個含義,廣義指一種大型古
《梯瑪歌》是土家族長篇史詩,主要分佈在湘西酉水流域的龍山、保靖、永順、古丈等縣,它以「梯瑪日」儀式為傳承載體,世代口碑相傳。其篇幅浩繁,長達數萬行。它以集詩、歌、
壯族民歌,就形式分,有勒腳歌、排歌、散歌等。排歌為壯族詩歌的自由體,每詩只詠一事,有時長達 300多行。長篇敘事詩比較著名的有《布伯》、《布洛陀》、《嘹歌》、《馬骨胡之
一、詩與樂的高度結合 從詩的角度看,民歌具有緊貼人民生活、主題明確、形象鮮明、感情真摯的特點。民歌的歌詞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屬歌謠體;一般句式整齊、押韻、平仄不嚴;以
烏茲別克族的先民由粟特人、馬薩蓋特人、花剌子模人和南下的突厥語人群融合而成。古代粟特人主要生活在中亞細亞的錫爾河和阿姆河流域以及澤拉夫尚河流域,也稱為河中地區。公
達斡爾族民族音樂, 主要指的是民間歌曲《扎恩達勒》、說唱曲《午勤》(烏春)、民間舞《哈庫麥》(魯日格勒)的伴唱曲, 以及用民歌曲調改編和創作的歌曲、器樂曲、舞曲等。 歷史上達
仡佬族音樂與樂器 民族音樂與現在流行的音樂有所不同,民族音樂以切合生活,體現民族特色為主。仡佬族的音樂特色就體現在他們的民歌中,他們用的樂器也都是些民間常見的樂器。
近代以來,漢族音樂的走向,表現為三個方面:(1)隨著封建統治被推翻,被清王族所繼承的、代表封建統治階級正統意識、政治上僵化腐朽、藝術上乾癟空虛的宮廷雅樂迅速被人們遺忘
塔塔爾族主要分佈在新疆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古稱韃靼。「塔塔爾」一詞原意為「茅舍」。塔塔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 塔塔爾族民歌形式多樣
維吾爾族民歌蘊藏極為豐富,就其內容可分為傳統民歌和新民歌兩大部分,民歌是人民的心聲的反映。傳統民歌包括愛情歌、勞動歌、歷史歌、生活習俗歌等類別。但其精神實質基本上
壯族聚居村寨,到處都可以聽到具有獨特風格的二聲部和三聲部山歌,各部之間圍繞著主旋律,時而平行,時面交叉,高低相襯,跌宕起伏,悅耳動聽。壯族多聲部民歌各地不同歌腔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