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民歌蘊藏極為豐富,就其內容可分為傳統民歌和新民歌兩大部分,民歌是人民的心聲的反映。傳統民歌包括愛情歌、勞動歌、歷史歌、生活習俗歌等類別。但其精神實質基本上
【原文】 自別後遙山隱隱,更那堪遠山粼粼。見楊柳飛綿滾滾,對桃花醉臉醺醺。 透內閣香風陣陣,掩重門暮雨紛紛。怕黃昏忽地又黃昏,不銷魂怎地不銷魂? 新啼痕壓舊啼痕,斷腸人
德昂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其餘散居於保山、龍陵、鎮康等縣。多數分佈於山區,與景頗、僳僳、漢、佤等民族交錯聚居;少數住壩區,與傣族為鄰。德昂語屬
阿依特斯是哈薩克族曲藝音樂中的典型代表。對唱雙方以歌的方式鬥智、鬥勇、斗才,即興編詞、填詞,是一種競技式的對唱表演藝術形式。內容主要表現哈薩克族的歷史、文化、愛情
南北朝是南朝和北朝的統稱,是個民族大分裂時期,也是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依次向南大遷徙、大同化、大融合時期。民族大融合推動著文化藝術的大發展,在文學方面迎來了樂府民歌
蔡伸(1088—1156)字伸道,號友古居士,莆田(今屬福建)人,蔡襄孫。政和五年(1115)進士。宣和年間,出知濰州北海縣、通判徐州。趙構以康王開大元帥幕府,伸間道謁軍門,留置幕府。南
《西洲曲》,南朝樂府民歌名,最早著錄與《玉台新詠》,是南朝樂府民歌抒情詩只最長的一篇,被視為南朝樂府民歌的代表作。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吧。 南北朝是我國文學史
布朗族具有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其中,布朗彈唱是深受布朗族喜愛的民歌演唱藝術,彈唱內容滲透到布朗族悠久歷史和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勞動歌、禮儀習俗歌、情歌、生活歌
一、詩與樂的高度結合 從詩的角度看,民歌具有緊貼人民生活、主題明確、形象鮮明、感情真摯的特點。民歌的歌詞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屬歌謠體;一般句式整齊、押韻、平仄不嚴;以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
撒拉曲 有些民歌如《巴西古溜溜》據說是撒拉族先民帶來的原始民歌。「巴西古溜溜」是撒拉族語譯音,意思是圓圓的頭,是撒拉族人民用本民族語言演唱的情歌,用比興手法,讚美心
壯族民歌特別發達。壯族人無論男女,從四五歲的童年時代就開始學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學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傳幫帶習俗。在農村,無論下地種田,上山砍柴,
《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流傳的一首民歌。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吧。 這是距今1970多年前的一個冬日,在一群鮮卑和敕勒族漢子的擊節聲中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普米」意為白人。普米族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薩都剌以詩歌為主,詩詞內容,以遊山玩水、歸隱賦閒、慕仙禮佛、酬酢應答之類為多,富有生活實感,描寫細膩,貼切入微。也有些作品反映民間疾苦,揭露社會黑暗,如《大同驛》
「畬歌」是畬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畬族,幾乎人人都會唱畬歌,習慣用唱歌的形式來表達,並且形成了一部分獨特的民族歌會。畬族的民歌具有重要的傳承意義,被國家列
景頗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馬、崗房以及耿馬、瀾滄等縣。景頗族有景頗和載瓦兩種方言,彼此通話困難。景頗語屬
風格多樣東鄉族的民歌藝術 民歌是指民間流傳的用於口口相傳的口水歌,著名的民歌藝術者是劉三姐,她的歌曲通俗易懂,並且朗朗上口,深受人們的喜愛。當然,各個民族也都有屬於
謝朓(464年—499年),字玄暉,齋號高齋,陳郡陽夏縣(今河南省太康縣)人,南齊詩人,出身陳郡謝氏,與「大謝」謝靈運同族,世稱「小謝」。謝朓曾與沈約等共創「永明體」。今存詩二
謝薖(kē)(1074~1116),字幼盤,自號竹友居士。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東館鎮)人。北宋著名詩人,江西詩派二十五法嗣之一。謝逸從弟,與兄齊名,同學於呂希哲,並稱「臨川二謝」。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