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倫(約732——約789),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
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字廷秀,號誠齋,自號誠齋野客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鄉湴塘村 )人。 南宋文學家、官員,與陸游、尤袤、范成大並稱為南宋「中興四
薩都剌的文學創作,以詩歌為主,詩詞內容,以遊山玩水、歸隱賦閒、慕仙禮佛、酬酢應答之類為多,富有生活實感,描寫細膩,貼切入微。也有些作品反映民間疾苦,揭露社會黑暗,
每逢節日都有歌舞等娛樂活動。勞動時,走路時,山上田邊,隨時都可以聽到他們悅耳的歌聲。阿昌族民歌善於以物擬人,以物寓意,含蓄清新,曲調悠揚,在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聲
鮑照(416年?~466年),唐人或避武後諱而作「鮑昭」,字明遠,祖籍東海(今山東省郯城縣,有爭議),大概出生於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南朝宋文學家,與北周庾信並稱「鮑庾」,與顏延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潞西等縣。有自已的語言但沒有文字。由於長期和漢、傣族雜居,大多數阿昌人兼通漢語和傣語,使用漢文。 阿昌族喜愛歌舞,
各個民俗文化都是當地人民的勞動結晶。畬族民歌隨處可見,以畬語歌唱的形式表達。畬族的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等。大多是在重要節日、田間勞作和探親訪友的時候便以歌對
謝薖(kē)(1074~1116),字幼盤,自號竹友居士。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東館鎮)人。北宋著名詩人,江西詩派二十五法嗣之一。謝逸從弟,與兄齊名,同學於呂希哲,並稱「臨川二謝」。與
詩歌塔吉克族詩歌包括敘事歌、民歌兩大類。傳統的敘事歌有《白鷹》、《雄鷹》、《巴圖爾》、《不死的庫爾卡克》、《形形色色》、《我是一個信徒》、《藍光》、《沙棗飄香》
烏茲別克族分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寧、塔城、喀什、莎東、葉城、烏魯木齊等地。烏茲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烏茲別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烏茲別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籍貫河南洛陽,生於河南鄭州滎陽,自述「家本滎上,籍占洛陽」 ,其先祖為中山靖王劉勝(一說是匈奴後裔) 。唐朝時期大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
我來到提孜那甫鄉的一個塔吉克族農民家裡,主人的家比較寬敞,是「藍蓋力(塔吉克族傳統民居)」式的建築,屋內有五根柱子,沒有窗戶,有五層木板壘起來的天窗,三面都是炕,一
謝朓(464年—499年),字玄暉,齋號高齋,陳郡陽夏縣(今河南省太康縣)人,南齊詩人,出身陳郡謝氏,與「大謝」謝靈運同族,世稱「小謝」。謝朓曾與沈約等共創「永明體」。今存詩二
蒙古族民歌的特點與風格 蒙古族現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佈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蒙古族最為有名的還是他們的豪邁歌聲,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塔塔爾族主要分佈在新疆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古稱韃靼。「塔塔爾」一詞原意為「茅舍」。塔塔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 塔塔爾族民歌形式多樣
藏族民歌 山歌:衛藏地區稱「拉嚕」、康地區稱「嚕」、安多地區稱「勒」,是在山野間自由演唱的歌曲。山歌音域寬廣,節拍、節奏自由,旋律起伏較大,悠長高亢,極富高原特色。
瑤族民歌是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普遍流傳的瑤族山歌,瑤語叫「賽花柄」,漢語譯為「賽過花朵的語言」的意思,是過山瑤傳遞信息、相互溝通的第二種語言。流居世界各地過山瑤的
一、詩與樂的高度結合 從詩的角度看,民歌具有緊貼人民生活、主題明確、形象鮮明、感情真摯的特點。民歌的歌詞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屬歌謠體;一般句式整齊、押韻、平仄不嚴;以
在雲南少數民族中彝族人口最眾分佈最廣且支系繁多,因而彝族民歌最為豐富。同地區、不同支系的彝族民歌具有各不相同的特色。 概括而論,彝族的民歌大體上可分為敘事歌、山歌、
李夢陽,明代中期文學家,復古派前七子的領袖人物。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強調復古,《自書詩》師法顏真卿,結體方整嚴謹,不拘泥規矩法度,學卷氣濃厚。李夢陽所倡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