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生產中,每個男成員都能憑經驗選擇適合生產的森林和上地。伐木時,先將樹於下部砍斷一半,然後再礦上部,利用上部壓力把樹壓斷。巨大的樹則先要站在呈「A」形的梯子上砍。伐木砍樹的時間,普遍在秋收以後。次年正、2月間,經過曬乾和焚燒,然後在滿佈灰燼的土地上播種。地不耕犁,只用木棍撬穴點種,再用腳扒上蓋上即可。有的五、六月間薅鋤1次,有的根本不薅鋤。
陸稻比玉米晚種晚收1個月,即9月左右收割,收割前的六、七月間拔1次革。一個全勞力可耕種20公廳種子的土地,產量在兩石左右(每五100公斤)。耕地離家很遠,邊吃邊收,收完吃完。有的一到收穫季節,就搬到地裡去住,直到糧食收完吃完才回家。大多數人家有半年以上缺糧,彌補缺糧的辦法,一是採集,二是狩獵。採集品種包括植物的根、莖、葉、果。採集品有山薯、董棕、馬蹄根等,澱粉多,易儲存。野菜常年生長,隨時可採摘,有「那卡窩渣」、「樸窩渣」、蕨菜等。野果除冬春季節缺少外每個月都有。
婦女和兒童是主要的採集者,一進人春季,各家一面備耕,一面進行採集、採集塊根是十分艱辛的,有時一兩個人用木棍挖撬一整天也一無所得.男子除種玉米外就是狩獵。獵具有竹製的弩、箭、竹樁、木棒和火藥槍。捕獵大的野獸,全村成年男子都要出動,由有經驗的人擔任指揮。
獵物平均分配(包括獸皮在內),獸頭分給直接獵中者,以示獎賞,脖子分給他的姐姐(無姐姐就不分),然後分1塊最好的肉給鐵匠,因鐵匠能修理火藥槍和鐵農具,餘下部分由參加狩獵的人均分。分配可在林中,也可在家中。
林中分的要共同吃上一餐,家中分的要舉行獻祭儀式,祈禱山神和祖先保佑獲得更多的獵物。小動物的捕獵以戶為主,男女和兒童均可參加,通常每戶每年能捕獵到松鼠100只以上。
獵物除自食以外,剩餘的部分用以和哈尼族、傣族交換生產、生活用品。長期的捕獵生活中,他們創造了很多獵捕方法,如挖陷阱(「上堵」)、安地槍(「厄多」)。置地下木桿(「車卡娃」)、安自動吊鉤(「克染娃」)、擲梭標等
。糧食收成除與氣候有關以外,要看鳥獸危害程度決定。拉祜族也養雞、豬、狗等禽畜,除供祭祀外主要用於交換糧食和衣物。一般情況下,每戶每年養二、三頭豬,二、三窩小雞(每窩10只左右)。
狗既是狩獵和看守門戶的助手,又是與外族交換的物品。最初的交換場所是在靠近村寨的路上,東西放在路邊,人躲在附近的草叢或樹林中,易物雙方互不見面,逐步地形成了 「草皮街」。
交換極不等價,l頭二、二十公斤的豬,只能換兩件舊衣服;3個松鼠乾巴,換半公兩鹽;l條狗換1件舊衣裳。
相關內容: 拉祜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