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的西南部,生活著一個純樸善良的民族——拉祜族。拉祜族的先民生活在青海湖流域一帶,後因戰亂,不斷往南方遷徙,在拉祜族的歷史上有過五次大規模地遷徙活動。為了搞清楚拉祜族的遷徙歷史,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的有關部門,曾組織人員沿著拉祜族古歌中唱到的古地名進行過考察。證明古歌中唱的地名確實存在,拉祜族屬於白狼羌人種,生活在青海湖一帶。後經歷漫長的遷徙過程,最後定居在雲南西南部的臨滄市、思茅市、西雙版納州和紅河州的部分地區。
拉祜族是一個跨國而居的民族,除了中國之外,在緬甸、泰國、老撾、越南和美國的加州等地也有拉祜族分佈。在國外的拉祜族都是從中國遷徙過去的,美國加州的拉祜族原居住在老撾境內,因受到美國侵越戰爭的影響,逃到泰國,後作為難民移居到美國。
拉祜族的先民大約在南北朝時期就跟著羌人大規模南遷,但當時拉祜族還沒有形成單一的族群。直到後來翻越橫斷山脈遷入今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內,拉祜族稱為「七山七水」的地方,拉祜族才從羌人的群體中分化出來,形成一個單一的族群。史書裡記載的「鍋銼蠻」就是指的拉祜族先民。拉祜族是一個善良的民族,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經常受到統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拉祜族的歷史上有過多次反抗統治階級的鬥爭,雖然每一次鬥爭都遭到了殘酷的鎮壓,但拉祜族的反抗鬥爭沒有停止過。
拉祜族每一次的反抗鬥爭失敗後,都會採取遷徙的辦法來保存自己的民族,所以,拉祜族遷徙的歷史非常漫長。直到1890年左右,拉祜族發動起義失敗,一部分拉祜族從今臨滄市遷到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和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境內;一部分遷到緬甸、泰國、老撾和越南;基本形成了今天拉祜族的分佈格局。
分佈在紅河州的拉祜族原來稱為「苦聰人」,於1987年歸為拉祜族。拉祜族聚居的地方一般是山區,以村寨為單位,當地人稱為「寨子」。拉祜族原來屬於遊獵民族,而不是遊牧民族,這也是拉祜族跟其他民族不同的地方。到後來,隨著遷徙,才慢慢定居下來,從事農業生產。拉祜族經過漫長的遷徙過程,才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棲息地,是一個了不起的壯舉,正因為有這種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才使拉祜族在艱辛和動盪不安的社會環境中生存下來並發展壯大。
相關內容: 拉祜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