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青年男女找對象,主要在節日聚會的場所裡找。他們選擇對象的一般條件是:男的要會犁地、耙地、砍柴、鏟麻、紡麻線、打獵,為人要誠實勤快,至於外表是次要的;女的要會接
節日:過年拉祜語叫「扣扎」或「扣木扎」,是一年中最大的節日。臘月二十四全村打掃室內外環境,淨身沐俗,據說不乾淨年神不來,年成也就不吉利。大年三十以前,家家戶戶忙著
拉祜族人口30餘萬(1982),主要聚居在雲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及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雙江縣、西雙版納山區。其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1957年改革和推廣了拉祜新文字。拉祜族
拉祜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宗教、大乘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其中,原始宗教在拉祜族的信仰體系中占主導地位。 萬物有靈論 拉祜族認為,世間萬物均有靈魂,而靈魂大體可分為兩類
蘆笙舞是拉祜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在節日集會或有的祭祀活動時,均跳此舞。拉祜族與同屬氐羌族群的彝族一樣,崇拜葫蘆,把葫蘆視作祖先誕生的母體的象徵。蘆笙舞的動作,
在農業生產中,每個男成員都能憑經驗選擇適合生產的森林和上地。伐木時,先將樹於下部砍斷一半,然後再礦上部,利用上部壓力把樹壓斷。巨大的樹則先要站在呈「A」形的梯子上砍
春節,也叫過年,拉祜語稱「擴尼哈尼」。時間為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九,與漢族春節時間基本相同。不過,拉祜族過年分過大年和過小年。大年從正月初一至初五,也稱「女人的年」
中國拉祜族的支系苦聰人的圖騰是葫蘆。他們視葫蘆為自己的始祖和保護神,至今仍把葫蘆看作女性美的象徵,男子擇偶追求的女性的乳部、腹部和臀部的標準都與葫蘆相似。他們給孩
獵肉分食與尊敬老人 狩獵,是拉祜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既是副業生產,也是打獵護莊稼。狩獵,有一人一戶的活動,也有一村一寨的集體活動。集體狩獵是在舊歷的正月、二月間
「新米節」又稱「嘗新節」,拉祜語稱「扎西長」是拉祜族的傳統節日之一。 傳說,拉祜族的祖先扎迪、娜迪從葫蘆出來後,地面上沒有吃的,只能用山茅野薯充飢、「厄薩」天神把五
古代拉祜族信仰原始宗教。拉祜族原始宗教的基本內容分為原始宗教觀念和原始巫術。拉祜人認為:日、月、星辰、風、雨、雷、火、草、木、鳥、獸、山、壩、江、河、石、鐵甚至建
庫扎是拉枯語音譯,為度年的意思,是雲南省西南山區拉祜族的傳統節日。每年傣歷三月或四月初舉行,節期四、五天。節日第一天清早,當外寨來過節的親人放響火槍時,人們迅速集
現在拉祜族的主要糧食是大米,其它的谷、蕎、麥、豆類都屬於雜糧。他們做的米飯既鬆軟,又香甜。煮飯的炊具多數是用土鍋(一種比較粗糙的陶鍋),雖然家家戶戶都有鋁鍋,但煮飯
拉祜族大多數是50年代中後期,才從老林中出來定居的。金平、綠春兩縣各處的自然環境不同,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有差異。綠春縣定居較早,散住在哈尼族村寨附近,在哈尼族的影響下
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地處祖國西南邊陲,依傍瀾滄江而得名,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也是電影《蘆笙戀歌》誕生的地方。在這裡,生活著拉祜、漢、佤、哈尼、彝、傣、布朗
(一)飲食 食物分生食和熟食兩種。熟食主要是烤和煮。過去和現在均有吃烤肉的習慣,用兩根竹棍把塗有鹽和香料的肉夾在中間,放在火塘邊慢慢烤黃、烤香、烤脆後吃。玉米和旱谷都
古代拉祜族盛行火葬,明、清以來大部分地區改為土葬。 成年人死,不論男女均須鳴火槍,一是報喪,二是為死者靈魂開路。屍體先用清水擦洗,再用白布包裹後入棺停於堂屋,棺前擺
一是「剁生」。從前捕獲獵物後,在開膛剖肚時,中年人喜歡用手捧喝熱氣騰騰的「護心血」,他們認為有補血護心、強身健體、消除勞損的作用。「剁生」就是從這一習俗延伸來的拉
拉祜族源於甘肅、青海地區的古羌人,後向南遷徙,在戰國時就已經在雲南境內活動。在不斷的遷徙和與其他民族交往中,逐漸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舞蹈文化。拉祜人民喜愛歌舞,世世
祭禮在晚上月出時舉行,各家挑選最好瓜果作為祭品,用篾桌擺設,抬到祭山神的地方祭獻月亮。在月光下,全寨男女老少圍著篾桌跳蘆笙舞,歡度節日。 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地方,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