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自稱拉祜納、拉祜西、拉祜普、戈搓等。民族他稱有鍋銼、苦聰、古宗、小古宗、黃古宗、小黃古宗、裸黑、大裸黑、小黃裸黑、目捨、緬、卡桂、阿當歸等等。內部主要分拉祜
現在拉祜族的主要糧食是大米,其它的谷、蕎、麥、豆類都屬於雜糧。他們做的米飯既鬆軟,又香甜。煮飯的炊具多數是用土鍋(一種比較粗糙的陶鍋),雖然家家戶戶都有鋁鍋,但煮飯
拉祜族人民穿的衣服,解放前還處於各家各戶自己種棉,自己用簡單的紡車紡紗,用極簡陋的織布機織布,布織成後染成藍色、青色,做成衣服。拉祜族最喜歡黑色,認為黑色最好看。
拉祜族有411476人,聚居在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臨滄、思茅地區亦有分佈。拉祜族祜族的體育活動豐富多彩,主要有摔跤、踢架、射弩、火槍射擊、打陀螺、蕩鞦韆、標桿、爬桿、
節日:過年拉祜語叫「扣扎」或「扣木扎」,是一年中最大的節日。臘月二十四全村打掃室內外環境,淨身沐俗,據說不乾淨年神不來,年成也就不吉利。大年三十以前,家家戶戶忙著
拉祜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宗教、大乘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其中,原始宗教在拉祜族的信仰體系中占主導地位。 萬物有靈論 拉祜族認為,世間萬物均有靈魂,而靈魂大體可分為兩類
拉祜族主要聚居在中國雲南省瀾滄江流域的思茅、 臨滄地區,少數散居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人口304174 人(1982年統計)。拉祜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語支。 拉祜族音樂可分為民間歌曲和
拉祜族青年男女找對象,主要在節日聚會的場所裡找。他們選擇對象的一般條件是:男的要會犁地、耙地、砍柴、鏟麻、紡麻線、打獵,為人要誠實勤快,至於外表是次要的;女的要會接
拉祜族主要分佈在中國南方的雲南省南部。「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拉祜族
一是「剁生」。從前捕獲獵物後,在開膛剖肚時,中年人喜歡用手捧喝熱氣騰騰的「護心血」,他們認為有補血護心、強身健體、消除勞損的作用。「剁生」就是從這一習俗延伸來的拉
燒茶:拉祜族傳統的一種飲茶法。將新梢採下的一芽五六鮮茶葉直接在明火上烘燒至焦黃再放入茶罐內煮飲。 烤茶:是拉祜族一種古老而普遍的飲茶方法。先將陶罐在火塘上烤熱,後放
拉祜族大多數是50年代中後期,才從老林中出來定居的。金平、綠春兩縣各處的自然環境不同,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有差異。綠春縣定居較早,散住在哈尼族村寨附近,在哈尼族的影響下
古代拉祜族信仰原始宗教。拉祜族原始宗教的基本內容分為原始宗教觀念和原始巫術。拉祜人認為:日、月、星辰、風、雨、雷、火、草、木、鳥、獸、山、壩、江、河、石、鐵甚至建
據2000年雲南省人口普查統計,雲南省境內的拉祜族人口已達到44.76萬人,主要分佈在思茅、臨滄、西雙版納地區。1953年4月,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成立時,依照本民族的意願,把「拉祜」
在雲南的西南部,生活著一個純樸善良的民族——拉祜族。拉祜族的先民生活在青海湖流域一帶,後因戰亂,不斷往南方遷徙,在拉祜族的歷史上有過五次大規模地遷徙活動。為了搞清
葫蘆笙在拉祜族的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並深為人們所喜愛;其製作工藝及其在民間的傳承獨具特點,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在長期的社會歷史
拉祜族主食大米,輔以玉米、蕎子。蔬菜有青菜、蘿蔔、韭菜、白菜等。日食兩餐,喜歡將飯菜合煮。肉類通常用火烤而食,即先將肉塊抹上鹽及香料,然後拴在兩根棍子中間,放在火
拉祜族對生育極為重視,沒有重男輕女或重女輕男的觀念。婦女懷孕期間不能單獨外出和做重活,而且親人隨時在旁。生小孩後,家人精心照料,並單獨為產婦開灶,防止細菌傳染,殃
庫扎是拉枯語音譯,為度年的意思,是雲南省西南山區拉祜族的傳統節日。每年傣歷三月或四月初舉行,節期四、五天。節日第一天清早,當外寨來過節的親人放響火槍時,人們迅速集
拉祜族人口30餘萬(1982),主要聚居在雲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及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雙江縣、西雙版納山區。其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1957年改革和推廣了拉祜新文字。拉祜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