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人民穿的衣服,解放前還處於各家各戶自己種棉,自己用簡單的紡車紡紗,用極簡陋的織布機織布,布織成後染成藍色、青色,做成衣服。拉祜族最喜歡黑色,認為黑色最好看。
拉祜族的民間禁忌很多,涉及生產生活的各方面,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飲食禁忌。禁止用母豬及母獸肉做「剁生」,認為生命為母性所給,剁其肉會遭到所有獸鬼的報復。禁食獻祭在
蘆笙舞是拉祜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在節日集會或有的祭祀活動時,均跳此舞。拉祜族與同屬氐羌族群的彝族一樣,崇拜葫蘆,把葫蘆視作祖先誕生的母體的象徵。蘆笙舞的動作,
葫蘆節 拉祜語為「阿朋阿龍尼」,在農曆的十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舉行。葫蘆節源自拉祜族創世史詩《牡帕密帕》。史詩敘述厄莎造就天地萬物後,將一粒金色的葫蘆種子種在一棵大樹下
拉祜族大多數是50年代中後期,才從老林中出來定居的。金平、綠春兩縣各處的自然環境不同,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有差異。綠春縣定居較早,散住在哈尼族村寨附近,在哈尼族的影響下
拉祜族自稱拉祜納、拉祜西、拉祜普、戈搓等。民族他稱有鍋銼、苦聰、古宗、小古宗、黃古宗、小黃古宗、裸黑、大裸黑、小黃裸黑、目捨、緬、卡桂、阿當歸等等。內部主要分拉祜
拉祜族實行一夫一妻制,舊時嚴禁與外族通婚,近代以來這一限制逐漸放寬。部分地區允許姑舅表及姨表兄弟姐妹之間的婚配。 青年男女享有充分的社交戀愛自由。一般在16歲左右即可
燒茶:拉祜族傳統的一種飲茶法。將新梢採下的一芽五六鮮茶葉直接在明火上烘燒至焦黃再放入茶罐內煮飲。 烤茶:是拉祜族一種古老而普遍的飲茶方法。先將陶罐在火塘上烤熱,後放
拉祜族有411476人,聚居在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臨滄、思茅地區亦有分佈。拉祜族祜族的體育活動豐富多彩,主要有摔跤、踢架、射弩、火槍射擊、打陀螺、蕩鞦韆、標桿、爬桿、
相傳,在很久以前,地球上爆發了一次空前的水災,洪水把一切都吞沒了,面對滔天的巨浪,人類的祖先為了保存一點人類繁衍的希望,把五十對男女分別放進了五十隻大葫蘆裡,並把
拉祜族對生育極為重視,沒有重男輕女或重女輕男的觀念。婦女懷孕期間不能單獨外出和做重活,而且親人隨時在旁。生小孩後,家人精心照料,並單獨為產婦開灶,防止細菌傳染,殃
獵肉分食與尊敬老人 狩獵,是拉祜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既是副業生產,也是打獵護莊稼。狩獵,有一人一戶的活動,也有一村一寨的集體活動。集體狩獵是在舊歷的正月、二月間
拉祜族青年男女找對象,主要在節日聚會的場所裡找。他們選擇對象的一般條件是:男的要會犁地、耙地、砍柴、鏟麻、紡麻線、打獵,為人要誠實勤快,至於外表是次要的;女的要會接
拉祜族主食大米,輔以玉米、蕎子。蔬菜有青菜、蘿蔔、韭菜、白菜等。日食兩餐,喜歡將飯菜合煮。肉類通常用火烤而食,即先將肉塊抹上鹽及香料,然後拴在兩根棍子中間,放在火
拉祜族主要聚居在中國雲南省瀾滄江流域的思茅、 臨滄地區,少數散居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人口304174 人(1982年統計)。拉祜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語支。 拉祜族音樂可分為民間歌曲和
拉祜族小三弦,是拉祜族、佤族和哈尼族愛尼人的彈撥弦鳴樂器。因拉祜人最為喜愛而得名。流行於雲南省思茅地區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和臨滄地區滄源佤族自治縣等地。 形制比較獨特,
蘆笙舞是拉祜族舞蹈中最富民族特色的集體舞蹈,多在春節和中秋之時跳,先由村寨長老在廣場上放有稻穀、玉米、甘蔗、果品、茶葉等物的篾桌旁向神祈禱,然後全寨人在吹蘆笙者的
拉祜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宗教、大乘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其中,原始宗教在拉祜族的信仰體系中占主導地位。 萬物有靈論 拉祜族認為,世間萬物均有靈魂,而靈魂大體可分為兩類
現在拉祜族的主要糧食是大米,其它的谷、蕎、麥、豆類都屬於雜糧。他們做的米飯既鬆軟,又香甜。煮飯的炊具多數是用土鍋(一種比較粗糙的陶鍋),雖然家家戶戶都有鋁鍋,但煮飯
據2000年雲南省人口普查統計,雲南省境內的拉祜族人口已達到44.76萬人,主要分佈在思茅、臨滄、西雙版納地區。1953年4月,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成立時,依照本民族的意願,把「拉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