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

生肖網站內搜索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拉祜族主食大米,輔以玉米、蕎子。蔬菜有青菜、蘿蔔、韭菜、白菜等。日食兩餐,喜歡將飯菜合煮。肉類通常用火烤而食,即先將肉塊抹上鹽及香料,然後拴在兩根棍子中間,放在火

葫蘆節 拉祜語為「阿朋阿龍尼」,在農曆的十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舉行。葫蘆節源自拉祜族創世史詩《牡帕密帕》。史詩敘述厄莎造就天地萬物後,將一粒金色的葫蘆種子種在一棵大樹下

(一)飲食 食物分生食和熟食兩種。熟食主要是烤和煮。過去和現在均有吃烤肉的習慣,用兩根竹棍把塗有鹽和香料的肉夾在中間,放在火塘邊慢慢烤黃、烤香、烤脆後吃。玉米和旱谷都

燒茶:拉祜族傳統的一種飲茶法。將新梢採下的一芽五六鮮茶葉直接在明火上烘燒至焦黃再放入茶罐內煮飲。 烤茶:是拉祜族一種古老而普遍的飲茶方法。先將陶罐在火塘上烤熱,後放

蘆笙舞是拉祜族舞蹈中最富民族特色的集體舞蹈,多在春節和中秋之時跳,先由村寨長老在廣場上放有稻穀、玉米、甘蔗、果品、茶葉等物的篾桌旁向神祈禱,然後全寨人在吹蘆笙者的

拉祜族人民穿的衣服,解放前還處於各家各戶自己種棉,自己用簡單的紡車紡紗,用極簡陋的織布機織布,布織成後染成藍色、青色,做成衣服。拉祜族最喜歡黑色,認為黑色最好看。

拉祜族人口30餘萬(1982),主要聚居在雲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及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雙江縣、西雙版納山區。其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1957年改革和推廣了拉祜新文字。拉祜族

一是「剁生」。從前捕獲獵物後,在開膛剖肚時,中年人喜歡用手捧喝熱氣騰騰的「護心血」,他們認為有補血護心、強身健體、消除勞損的作用。「剁生」就是從這一習俗延伸來的拉

古代拉祜族信仰原始宗教。拉祜族原始宗教的基本內容分為原始宗教觀念和原始巫術。拉祜人認為:日、月、星辰、風、雨、雷、火、草、木、鳥、獸、山、壩、江、河、石、鐵甚至建

在雲南的西南部,生活著一個純樸善良的民族——拉祜族。拉祜族的先民生活在青海湖流域一帶,後因戰亂,不斷往南方遷徙,在拉祜族的歷史上有過五次大規模地遷徙活動。為了搞清

拉祜族男子身穿淺色右衽交領長袍和長褲,喜歡佩刀,繫腰帶,腳穿布鞋,頭戴包頭,長袍兩側有較高的開衩,領口衣襟等處用深色布條鑲邊,包頭用白紅黑等各色布條交織纏成。 拉祜

祭禮在晚上月出時舉行,各家挑選最好瓜果作為祭品,用篾桌擺設,抬到祭山神的地方祭獻月亮。在月光下,全寨男女老少圍著篾桌跳蘆笙舞,歡度節日。 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地方,祭月

拉祜族有411476人,聚居在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臨滄、思茅地區亦有分佈。拉祜族祜族的體育活動豐富多彩,主要有摔跤、踢架、射弩、火槍射擊、打陀螺、蕩鞦韆、標桿、爬桿、

在農業生產中,每個男成員都能憑經驗選擇適合生產的森林和上地。伐木時,先將樹於下部砍斷一半,然後再礦上部,利用上部壓力把樹壓斷。巨大的樹則先要站在呈「A」形的梯子上砍

「拉祜」一詞在拉祜語中有著「虎」(拉)、「將肉烤香」(祜)的意思,因而拉祜族又被稱做「獵虎的民族」。 拉祜族神話古歌《牡帕密帕》和敘事長詩《扎努扎別》,在我國少數民族民

現在拉祜族的主要糧食是大米,其它的谷、蕎、麥、豆類都屬於雜糧。他們做的米飯既鬆軟,又香甜。煮飯的炊具多數是用土鍋(一種比較粗糙的陶鍋),雖然家家戶戶都有鋁鍋,但煮飯

獵肉分食與尊敬老人 狩獵,是拉祜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既是副業生產,也是打獵護莊稼。狩獵,有一人一戶的活動,也有一村一寨的集體活動。集體狩獵是在舊歷的正月、二月間

拉祜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宗教、大乘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其中,原始宗教在拉祜族的信仰體系中占主導地位。 萬物有靈論 拉祜族認為,世間萬物均有靈魂,而靈魂大體可分為兩類

「新米節」又稱「嘗新節」,拉祜語稱「扎西長」是拉祜族的傳統節日之一。 傳說,拉祜族的祖先扎迪、娜迪從葫蘆出來後,地面上沒有吃的,只能用山茅野薯充飢、「厄薩」天神把五

節日:過年拉祜語叫「扣扎」或「扣木扎」,是一年中最大的節日。臘月二十四全村打掃室內外環境,淨身沐俗,據說不乾淨年神不來,年成也就不吉利。大年三十以前,家家戶戶忙著

生肖網相關鏈接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今日熱點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