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一詞在拉祜語中有著「虎」(拉)、「將肉烤香」(祜)的意思,因而拉祜族又被稱做「獵虎的民族」。 拉祜族神話古歌《牡帕密帕》和敘事長詩《扎努扎別》,在我國少數民族民
拉祜族實行一夫一妻制。不同氏族的男女,只要年齡相近、雙方情投意合都可通婚,不受輩份的限制。男女婚前社交極為自由,每到夜晚,或在田野或在村寨中的空屋內,圍著火塘,吹
古代拉祜族盛行火葬,明、清以來大部分地區改為土葬。 成年人死,不論男女均須鳴火槍,一是報喪,二是為死者靈魂開路。屍體先用清水擦洗,再用白布包裹後入棺停於堂屋,棺前擺
拉祜族大多數是50年代中後期,才從老林中出來定居的。金平、綠春兩縣各處的自然環境不同,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有差異。綠春縣定居較早,散住在哈尼族村寨附近,在哈尼族的影響下
春節,也叫過年,拉祜語稱「擴尼哈尼」。時間為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九,與漢族春節時間基本相同。不過,拉祜族過年分過大年和過小年。大年從正月初一至初五,也稱「女人的年」
相傳,在很久以前,地球上爆發了一次空前的水災,洪水把一切都吞沒了,面對滔天的巨浪,人類的祖先為了保存一點人類繁衍的希望,把五十對男女分別放進了五十隻大葫蘆裡,並把
拉祜族源於甘肅、青海地區的古羌人,後向南遷徙,在戰國時就已經在雲南境內活動。在不斷的遷徙和與其他民族交往中,逐漸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舞蹈文化。拉祜人民喜愛歌舞,世世
庫扎是拉枯語音譯,為度年的意思,是雲南省西南山區拉祜族的傳統節日。每年傣歷三月或四月初舉行,節期四、五天。節日第一天清早,當外寨來過節的親人放響火槍時,人們迅速集
中國拉祜族的支系苦聰人的圖騰是葫蘆。他們視葫蘆為自己的始祖和保護神,至今仍把葫蘆看作女性美的象徵,男子擇偶追求的女性的乳部、腹部和臀部的標準都與葫蘆相似。他們給孩
一是「剁生」。從前捕獲獵物後,在開膛剖肚時,中年人喜歡用手捧喝熱氣騰騰的「護心血」,他們認為有補血護心、強身健體、消除勞損的作用。「剁生」就是從這一習俗延伸來的拉
拉祜族人民穿的衣服,解放前還處於各家各戶自己種棉,自己用簡單的紡車紡紗,用極簡陋的織布機織布,布織成後染成藍色、青色,做成衣服。拉祜族最喜歡黑色,認為黑色最好看。
拉祜族源於原分於甘、青地區的古羌人,後不斷向南遷徒。至遲到戰國時代已活動在雲南境內。根據考古發現分析,戰國時期的拉祜族先民已脫離原始時代,他們男女均頭梳雙辮、身著
(一)飲食 食物分生食和熟食兩種。熟食主要是烤和煮。過去和現在均有吃烤肉的習慣,用兩根竹棍把塗有鹽和香料的肉夾在中間,放在火塘邊慢慢烤黃、烤香、烤脆後吃。玉米和旱谷都
「新米節」又稱「嘗新節」,拉祜語稱「扎西長」是拉祜族的傳統節日之一。 傳說,拉祜族的祖先扎迪、娜迪從葫蘆出來後,地面上沒有吃的,只能用山茅野薯充飢、「厄薩」天神把五
雙江拉祜族在漫長的與大自然抗掙中創造了悠遠而鮮活的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72路「打歌」。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為完整的拉祜族民間歌舞文化遺存之一。 2002年以來,我縣由
拉祜族的年節,分為過大年、過小年兩次。每年農曆的正月初一是過大年,正月十五是過小年。大年一般要過5天,從大年三十開始至正月初四結束。 年三十以前,除夕這天,家家蒸糯
蘆笙舞是拉祜族舞蹈中最富民族特色的集體舞蹈,多在春節和中秋之時跳,先由村寨長老在廣場上放有稻穀、玉米、甘蔗、果品、茶葉等物的篾桌旁向神祈禱,然後全寨人在吹蘆笙者的
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地處祖國西南邊陲,依傍瀾滄江而得名,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也是電影《蘆笙戀歌》誕生的地方。在這裡,生活著拉祜、漢、佤、哈尼、彝、傣、布朗
祭禮在晚上月出時舉行,各家挑選最好瓜果作為祭品,用篾桌擺設,抬到祭山神的地方祭獻月亮。在月光下,全寨男女老少圍著篾桌跳蘆笙舞,歡度節日。 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地方,祭月
在雲南的西南部,生活著一個純樸善良的民族——拉祜族。拉祜族的先民生活在青海湖流域一帶,後因戰亂,不斷往南方遷徙,在拉祜族的歷史上有過五次大規模地遷徙活動。為了搞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