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

生肖網站內搜索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在農業生產中,每個男成員都能憑經驗選擇適合生產的森林和上地。伐木時,先將樹於下部砍斷一半,然後再礦上部,利用上部壓力把樹壓斷。巨大的樹則先要站在呈「A」形的梯子上砍

拉祜族的年節,分為過大年、過小年兩次。每年農曆的正月初一是過大年,正月十五是過小年。大年一般要過5天,從大年三十開始至正月初四結束。 年三十以前,除夕這天,家家蒸糯

拉祜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宗教、大乘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其中,原始宗教在拉祜族的信仰體系中占主導地位。 萬物有靈論 拉祜族認為,世間萬物均有靈魂,而靈魂大體可分為兩類

在雲南的西南部,生活著一個純樸善良的民族——拉祜族。拉祜族的先民生活在青海湖流域一帶,後因戰亂,不斷往南方遷徙,在拉祜族的歷史上有過五次大規模地遷徙活動。為了搞清

葫蘆笙在拉祜族的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並深為人們所喜愛;其製作工藝及其在民間的傳承獨具特點,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在長期的社會歷史

拉祜族人口30餘萬(1982),主要聚居在雲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及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雙江縣、西雙版納山區。其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1957年改革和推廣了拉祜新文字。拉祜族

拉祜族大多數是50年代中後期,才從老林中出來定居的。金平、綠春兩縣各處的自然環境不同,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有差異。綠春縣定居較早,散住在哈尼族村寨附近,在哈尼族的影響下

古代拉祜族信仰原始宗教。拉祜族原始宗教的基本內容分為原始宗教觀念和原始巫術。拉祜人認為:日、月、星辰、風、雨、雷、火、草、木、鳥、獸、山、壩、江、河、石、鐵甚至建

「拉祜」一詞在拉祜語中有著「虎」(拉)、「將肉烤香」(祜)的意思,因而拉祜族又被稱做「獵虎的民族」。 拉祜族神話古歌《牡帕密帕》和敘事長詩《扎努扎別》,在我國少數民族民

一、語言文字 拉祜族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故不少詞彙與哈尼族、彝族相同或近似。綠春縣的拉祜族普遍能講哈尼話,金平縣的拉祜族不少人還能操傣話。由於歷史上的種

拉祜族主食大米,輔以玉米、蕎子。蔬菜有青菜、蘿蔔、韭菜、白菜等。日食兩餐,喜歡將飯菜合煮。肉類通常用火烤而食,即先將肉塊抹上鹽及香料,然後拴在兩根棍子中間,放在火

節日:過年拉祜語叫「扣扎」或「扣木扎」,是一年中最大的節日。臘月二十四全村打掃室內外環境,淨身沐俗,據說不乾淨年神不來,年成也就不吉利。大年三十以前,家家戶戶忙著

拉祜族自稱拉祜納、拉祜西、拉祜普、戈搓等。民族他稱有鍋銼、苦聰、古宗、小古宗、黃古宗、小黃古宗、裸黑、大裸黑、小黃裸黑、目捨、緬、卡桂、阿當歸等等。內部主要分拉祜

春節,也叫過年,拉祜語稱「擴尼哈尼」。時間為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九,與漢族春節時間基本相同。不過,拉祜族過年分過大年和過小年。大年從正月初一至初五,也稱「女人的年」

據2000年雲南省人口普查統計,雲南省境內的拉祜族人口已達到44.76萬人,主要分佈在思茅、臨滄、西雙版納地區。1953年4月,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成立時,依照本民族的意願,把「拉祜」

雙江拉祜族在漫長的與大自然抗掙中創造了悠遠而鮮活的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72路「打歌」。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為完整的拉祜族民間歌舞文化遺存之一。 2002年以來,我縣由

庫扎是拉枯語音譯,為度年的意思,是雲南省西南山區拉祜族的傳統節日。每年傣歷三月或四月初舉行,節期四、五天。節日第一天清早,當外寨來過節的親人放響火槍時,人們迅速集

拉祜族主要分佈在中國南方的雲南省南部。「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拉祜族

拉祜族源於原分於甘、青地區的古羌人,後不斷向南遷徒。至遲到戰國時代已活動在雲南境內。根據考古發現分析,戰國時期的拉祜族先民已脫離原始時代,他們男女均頭梳雙辮、身著

相傳,在很久以前,地球上爆發了一次空前的水災,洪水把一切都吞沒了,面對滔天的巨浪,人類的祖先為了保存一點人類繁衍的希望,把五十對男女分別放進了五十隻大葫蘆裡,並把

生肖網相關鏈接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今日熱點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