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江拉祜族在漫長的與大自然抗掙中創造了悠遠而鮮活的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72路「打歌」。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為完整的拉祜族民間歌舞文化遺存之一。 2002年以來,我縣由
祭禮在晚上月出時舉行,各家挑選最好瓜果作為祭品,用篾桌擺設,抬到祭山神的地方祭獻月亮。在月光下,全寨男女老少圍著篾桌跳蘆笙舞,歡度節日。 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地方,祭月
人死後停屍於正屋右側的火塘旁,頭朝裡腳朝外,靈前供米飯一碗、筷一雙、熟雞一隻。婦女在旁哭泣守靈,並由1個領哭者領唱輓歌,讚頌死者一生的功德。停屍1日或數日,到選定的
蘆笙舞是拉祜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在節日集會或有的祭祀活動時,均跳此舞。拉祜族與同屬氐羌族群的彝族一樣,崇拜葫蘆,把葫蘆視作祖先誕生的母體的象徵。蘆笙舞的動作,
拉祜族人口30餘萬(1982),主要聚居在雲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及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雙江縣、西雙版納山區。其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1957年改革和推廣了拉祜新文字。拉祜族
拉祜族源於原分於甘、青地區的古羌人,後不斷向南遷徒。至遲到戰國時代已活動在雲南境內。根據考古發現分析,戰國時期的拉祜族先民已脫離原始時代,他們男女均頭梳雙辮、身著
在雲南的西南部,生活著一個純樸善良的民族——拉祜族。拉祜族的先民生活在青海湖流域一帶,後因戰亂,不斷往南方遷徙,在拉祜族的歷史上有過五次大規模地遷徙活動。為了搞清
拉祜族對生育極為重視,沒有重男輕女或重女輕男的觀念。婦女懷孕期間不能單獨外出和做重活,而且親人隨時在旁。生小孩後,家人精心照料,並單獨為產婦開灶,防止細菌傳染,殃
春節,也叫過年,拉祜語稱「擴尼哈尼」。時間為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九,與漢族春節時間基本相同。不過,拉祜族過年分過大年和過小年。大年從正月初一至初五,也稱「女人的年」
古代拉祜族信仰原始宗教。拉祜族原始宗教的基本內容分為原始宗教觀念和原始巫術。拉祜人認為:日、月、星辰、風、雨、雷、火、草、木、鳥、獸、山、壩、江、河、石、鐵甚至建
拉祜族實行一夫一妻制,舊時嚴禁與外族通婚,近代以來這一限制逐漸放寬。部分地區允許姑舅表及姨表兄弟姐妹之間的婚配。 青年男女享有充分的社交戀愛自由。一般在16歲左右即可
中國拉祜族的支系苦聰人的圖騰是葫蘆。他們視葫蘆為自己的始祖和保護神,至今仍把葫蘆看作女性美的象徵,男子擇偶追求的女性的乳部、腹部和臀部的標準都與葫蘆相似。他們給孩
拉祜族源於甘肅、青海地區的古羌人,後向南遷徙,在戰國時就已經在雲南境內活動。在不斷的遷徙和與其他民族交往中,逐漸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舞蹈文化。拉祜人民喜愛歌舞,世世
葫蘆笙在拉祜族的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並深為人們所喜愛;其製作工藝及其在民間的傳承獨具特點,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在長期的社會歷史
「拉祜」一詞在拉祜語中有著「虎」(拉)、「將肉烤香」(祜)的意思,因而拉祜族又被稱做「獵虎的民族」。 拉祜族神話古歌《牡帕密帕》和敘事長詩《扎努扎別》,在我國少數民族民
拉祜族民間舞蹈種類很多,與生產、生活內容有關,富有很濃的生活氣息。有表現動物動作的白鷴舞、小米雀舞、雞喝水舞、青蛙舞;有表現生產活動的栽秧舞、打穀舞、豐收舞、伐木舞
拉祜族人民穿的衣服,解放前還處於各家各戶自己種棉,自己用簡單的紡車紡紗,用極簡陋的織布機織布,布織成後染成藍色、青色,做成衣服。拉祜族最喜歡黑色,認為黑色最好看。
拉祜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宗教、大乘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其中,原始宗教在拉祜族的信仰體系中占主導地位。 萬物有靈論 拉祜族認為,世間萬物均有靈魂,而靈魂大體可分為兩類
古代拉祜族盛行火葬,明、清以來大部分地區改為土葬。 成年人死,不論男女均須鳴火槍,一是報喪,二是為死者靈魂開路。屍體先用清水擦洗,再用白布包裹後入棺停於堂屋,棺前擺
拉祜族的年節,分為過大年、過小年兩次。每年農曆的正月初一是過大年,正月十五是過小年。大年一般要過5天,從大年三十開始至正月初四結束。 年三十以前,除夕這天,家家蒸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