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笙在拉祜族的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並深為人們所喜愛;其製作工藝及其在民間的傳承獨具特點,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在長期的社會歷史
拉祜族主要聚居在中國雲南省瀾滄江流域的思茅、 臨滄地區,少數散居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人口304174 人(1982年統計)。拉祜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語支。 拉祜族音樂可分為民間歌曲和
一、語言文字 拉祜族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故不少詞彙與哈尼族、彝族相同或近似。綠春縣的拉祜族普遍能講哈尼話,金平縣的拉祜族不少人還能操傣話。由於歷史上的種
拉祜族實行一夫一妻制。不同氏族的男女,只要年齡相近、雙方情投意合都可通婚,不受輩份的限制。男女婚前社交極為自由,每到夜晚,或在田野或在村寨中的空屋內,圍著火塘,吹
人死後停屍於正屋右側的火塘旁,頭朝裡腳朝外,靈前供米飯一碗、筷一雙、熟雞一隻。婦女在旁哭泣守靈,並由1個領哭者領唱輓歌,讚頌死者一生的功德。停屍1日或數日,到選定的
拉祜族對生育極為重視,沒有重男輕女或重女輕男的觀念。婦女懷孕期間不能單獨外出和做重活,而且親人隨時在旁。生小孩後,家人精心照料,並單獨為產婦開灶,防止細菌傳染,殃
雙江拉祜族在漫長的與大自然抗掙中創造了悠遠而鮮活的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72路「打歌」。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為完整的拉祜族民間歌舞文化遺存之一。 2002年以來,我縣由
拉祜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猛海、西盟等縣。拉祜族先民屬於古代羌人系統,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
(一)飲食 食物分生食和熟食兩種。熟食主要是烤和煮。過去和現在均有吃烤肉的習慣,用兩根竹棍把塗有鹽和香料的肉夾在中間,放在火塘邊慢慢烤黃、烤香、烤脆後吃。玉米和旱谷都
「新米節」又稱「嘗新節」,拉祜語稱「扎西長」是拉祜族的傳統節日之一。 傳說,拉祜族的祖先扎迪、娜迪從葫蘆出來後,地面上沒有吃的,只能用山茅野薯充飢、「厄薩」天神把五
拉祜族青年男女找對象,主要在節日聚會的場所裡找。他們選擇對象的一般條件是:男的要會犁地、耙地、砍柴、鏟麻、紡麻線、打獵,為人要誠實勤快,至於外表是次要的;女的要會接
現在拉祜族的主要糧食是大米,其它的谷、蕎、麥、豆類都屬於雜糧。他們做的米飯既鬆軟,又香甜。煮飯的炊具多數是用土鍋(一種比較粗糙的陶鍋),雖然家家戶戶都有鋁鍋,但煮飯
拉祜族源於原分於甘、青地區的古羌人,後不斷向南遷徒。至遲到戰國時代已活動在雲南境內。根據考古發現分析,戰國時期的拉祜族先民已脫離原始時代,他們男女均頭梳雙辮、身著
相傳,在很久以前,地球上爆發了一次空前的水災,洪水把一切都吞沒了,面對滔天的巨浪,人類的祖先為了保存一點人類繁衍的希望,把五十對男女分別放進了五十隻大葫蘆裡,並把
在農業生產中,每個男成員都能憑經驗選擇適合生產的森林和上地。伐木時,先將樹於下部砍斷一半,然後再礦上部,利用上部壓力把樹壓斷。巨大的樹則先要站在呈「A」形的梯子上砍
獵肉分食與尊敬老人 狩獵,是拉祜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既是副業生產,也是打獵護莊稼。狩獵,有一人一戶的活動,也有一村一寨的集體活動。集體狩獵是在舊歷的正月、二月間
春節,也叫過年,拉祜語稱「擴尼哈尼」。時間為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九,與漢族春節時間基本相同。不過,拉祜族過年分過大年和過小年。大年從正月初一至初五,也稱「女人的年」
拉祜族主食大米,輔以玉米、蕎子。蔬菜有青菜、蘿蔔、韭菜、白菜等。日食兩餐,喜歡將飯菜合煮。肉類通常用火烤而食,即先將肉塊抹上鹽及香料,然後拴在兩根棍子中間,放在火
據2000年雲南省人口普查統計,雲南省境內的拉祜族人口已達到44.76萬人,主要分佈在思茅、臨滄、西雙版納地區。1953年4月,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成立時,依照本民族的意願,把「拉祜」
拉祜族青年男女找對象,主要在節日聚會的場所裡找。他們選擇對象的一般條件是:男的要會犁地、耙地、砍柴、鏟麻、紡麻線、打獵,為人要誠實勤快,至於外表是次要的;女的要會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