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拉祜族盛行火葬,明、清以來大部分地區改為土葬。
成年人死,不論男女均須鳴火槍,一是報喪,二是為死者靈魂開路。屍體先用清水擦洗,再用白布包裹後入棺停於堂屋,棺前擺放死者生前的生產、生活用具,並供一碗米,米上放一雞蛋(用於選墳址或火葬地點)。屍體在家停放的時間,老年人一般停三天,其餘則於當天或次日出喪。出殯前,巫師要為死者唱喪歌,敘述死者從生到死的人生歷程,對死者生前的為人多加稱頌,並反覆念誦靈魂返回祖先居地的路線及地名,以使亡靈牢記。
保持火葬習谷的村塞均有一公共火葬場,多選在村寨旁的林邊平地。具體的火葬地點用蛋卜法選定,在雞蛋落地摔破處挖一淺坑,內架木柴,屍體置於其上。木柴按井字形狀層層架起,層數視死者性別而定,男性八層,女性九層,據說是因為男人的肋骨有八條,女人的肋骨有九條之故。最後由巫師或老人點火焚化。屍骨的處理各地略有不同,有的地區不掩埋骨灰,有的稍事掩埋。死者生前的生產生活用具或火化,或置於屍體焚化處。
實行土葬的村寨也有公共墓地,墓址也靠蛋卜法選定。葬式有仰身直肢,也有側身屈肢,頭向東方。葬畢,參加葬禮的人帶一碗米到死者家中吃喪飯。
不論是火葬還是土葬,下葬當天,全村停止生產,各家不舂米,以示對死者的哀悼。
對被殺、自殺、摔死、淹死及被野獸咬死等非正常死亡,一般在其死亡處就地火化或埋葬,不舉行葬禮。
相關內容: 拉祜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