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蓮曲 二》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怎麼去理解呢?

《採蓮曲 二》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怎麼去理解呢?

《採蓮曲 二》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怎麼去理解呢?

歷史小故事

採蓮曲(其二)

【唐·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

採蓮,或採蓮花,或採蓮蓬(蓮房),是一項日常的農事,也是自古就為詩人所喜愛抒寫的一種詩事。採蓮是中國古代眾多農事中與詩事合一的「詩意生活」方式的重要一種。

從《詩經》始,「蓮」就成了詩人寄情托意的物象。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詩經·陳風·澤陂》),如「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離騷》),如「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古詩十九首》)……

到唐代,這種「詩意生活」的方式越發精緻了,王昌齡這首詩則是這種精緻的一種呈現。王昌齡(698-757),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他是唐人絕句寫得最好的,被譽為「七絕聖手」。我們看看他是怎麼寫採蓮的——

你看,採蓮有特別的採蓮裝,那是由輕軟有孔的絲織品製成的「羅裙」,那是用和荷葉同一顏色的衣料剪裁而成的綠羅裙。穿上這種採蓮裝的女孩子有特別的容顏,那是與芙蓉一樣的面容。與芙蓉一樣面容的女孩還有特別的歌聲,那是能將蓮葉、蓮花、採蓮人與天地完全融合的歌聲。

《禮記》中說人是「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意思是說,人是懂得好味、辨得好聲、享得好色的一種精靈。所以《禮記》中按一年十二個月,有「十二食」「十二管(聲)」「十二衣」的敘述。想一想,生活中這種區別似乎大體上是一直存在的,但能達到王昌齡這首《採蓮曲》所寫的這種天地人和的精緻還是極少見的。

今天呢?在一些特殊場合,如舞台上,如影視劇中,或許還能看到類似精緻的演繹,但那是表演,不是真實的生活。

荷爾德林說:「詩意地棲居於大地之上。」這首《採蓮曲》所呈現的也應當是一種詩意的棲居吧。我不認為是王昌齡的藝術加工,而應當是一位傑出詩人對詩意生活的詩意發現與詩意呈現。

如果一定要說有藝術加工,那就是他去除了蕪雜,提取了「一色」:荷葉與羅裙一色,芙蓉與人臉一色,實際上就是人與自然一色。這種一色因歌聲而分,也因歌聲而成。這歌聲既是採蓮女歌唱的《採蓮歌》,也是王昌齡創作的《採蓮曲》。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歷史小故事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