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范曄》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怎麼去理解呢?

《贈范曄》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怎麼去理解呢?

《贈范曄》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怎麼去理解呢?

歷史小故事

贈范曄

【南朝宋·陸凱】

折花逢驛使,

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

聊贈一枝春。

范曄(ye)(398-445),南朝史學家,著有《後漢書》。陸凱(?—504),南朝宋詩人。

文人間贈詩唱和本為常事,但這首詩卻寫得格外有意趣。

我們知道,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張籍《薊北旅思》中的「客亭門外柳,折盡向南枝」,說的正是這種習俗的表現。陸凱受這種習俗的啟發,將折柳送別發展為折花寄友,可謂別出心裁。

從「折花逢驛使」看,陸凱贈友人之花不是早有準備,而是看到驛使就想到友人時的忽發奇想,由此可見詩人的率性以及對友人的拳拳思念。驛是驛站,驛使就是古代傳遞公文、書信的人。看到驛使,詩人下意識就想到了心中牽掛的「隴頭人」。隴頭,即隴山,在今陝西隴縣西北,此時范曄在隴山一線從軍。細想一想,就能感覺到,越是率性而為,越發顯出對友人思念之深。

從「江南無所有」看,詩人似乎是有意誇張,而稍想一想卻又能發現,這其實是一句家常話。贈送別人禮物時,人們常用「無所有」來表達謙遜,但詩人用在這裡卻是表達真誠的遺憾。

從「聊贈一枝春」看,以蠟梅報春寫詩人期待友人在隴頭能享受春情春意,更是以跳躍之筆來寫對友人的牽掛與祝願。

因為在平常中生出了新意,後代詩人或仿或用陸凱詩意,如唐代岑參的「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宋代黃庭堅的「欲問江南近消息,喜君貽我一枝春」,明代高啟的「無限春愁在一枝」等。詞人更是以「一枝春」為詞牌度曲,如楊纘、張炎等。

與許多大詩人比,陸凱只能說是小詩人。但小詩人的一首小詩,卻使自己名字永垂詩史。有道是,歷史是公正的。歷史老人不會遺忘任何一位賦予歷史以歷史意義的人。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歷史小故事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