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是我們在中小學時都熟讀的故事。南朝四百八十寺有什麼古詩?這些偉大的寺廟又是如何建成的?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寺廟之首南禪寺,一起瞭解那些逝去的文化。
雞鳴寺,又稱古雞鳴寺,位於南京市玄武區雞籠山東麓山阜上,始建於西晉,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剎之一,自古有「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寺的美譽,是南朝時期中國南方的佛教中心。
南朝四百八十寺歷史典故
寺址所在為三國時屬吳國後苑之地,早在西晉永康元年(300年)就曾在此倚山造室,始創道場。東晉以後,此處被闢為廷尉署,至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年)梁武帝在雞鳴埭興建同泰寺,使這裡從此真正成為佛教勝地。1958年起,在原住持宗誠法師的帶領下,依明清時規模形制,雞鳴寺逐步恢復並對外開放,成為南京一重要寺院。 1992年,《新白娘子傳奇》劇組來到南京市古雞鳴寺借用藥師佛塔來拍雷峰塔相關劇目,當時西湖的雷峰塔已倒而新的尚未修建好。
南朝四百八十寺棲玄寺說
雪後的雞鳴寺一種說法認為,據史料記載,早在孫吳時期,現雞鳴寺之處就已建有一寺,名為「棲玄寺」,此因雞籠山北面有棲玄塘而得名。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第七皇子、建平王劉宏為人謙儉周慎,深得父王信任,並賞賜其在雞籠山東偏北處建宏敞府第。
劉宏於宋大明二年(458年)臨終前,囑咐將雞籠山下東偏北處的府第捐為寺廟,沿用名「棲元寺」,元、玄同義,南齊時改名建元寺。孫吳時期開拓了南北向的潮溝(在今南京市機關大院西牆附近),南接城北渠、運瀆,經棲玄寺門前,北通玄武湖,後來,明代築城時阻斷了該潮溝,但此溝的南端直至上世紀80年代初尚存,溝旁尚有幾棵老槐樹。從這些資料看,三國孫吳時的棲玄寺該是雞鳴寺的前身。
還有人認為三國時,棲玄寺曾是孫吳府第的後苑,晉代時,該地是廷尉署。如果棲玄寺確實是雞鳴寺的前身,那麼,雞鳴寺的歷史就可向前延伸300年,但是,對這一說法存在著爭議。
南朝四百八十寺同泰寺說
第二種說法則認為,雞鳴寺的前身是南朝梁的「同泰寺」。持這一觀點的人認定: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年)在雞籠山所建的同泰寺,是雞鳴寺的前身。他們認為:當時的同泰寺範圍很大,從山下一直延伸到雞籠山上。
同泰寺寺內有大殿六所,小殿堂十餘所,一座九層浮屠(寶塔),一座七層高的大佛閣,供奉著十方金像和十方銀像,整個寺院依皇家規制而建,規模宏大,金碧輝煌,無愧於「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的美譽。梁武帝是中國古代最篤信佛教的帝王之一,他曾四次捨身於同泰寺,並常到寺內講經說法。如果同泰寺果真是雞鳴寺的前身,那麼,由於南朝非常濃厚的信佛風氣,由於南朝時建康(今南京)寺廟的盛行(詩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特別是由於梁武帝這位「菩薩皇帝」多次捨身於同泰寺,雞鳴寺當然是更加的意義凡非。當然,不管其前身是同泰寺還是棲玄寺,或是其它的寺廟遺跡,雞籠山麓的雞鳴寺也是一座古老的寺院。
南朝四百八十寺建置沿革
南朝第一寺——雞鳴寺雞鳴寺位於雞籠山東麓,始於東吳。
三國時,為吳國後苑。238—240年(吳赤烏年間),建棲玄寺,因雞籠山北有棲玄塘而得名。吳末,孫皓時毀。
300—301年(西晉永康年間),有僧人在雞鳴山上倚山造室,建佛寺五所,因規模不大,名聲小。
東晉,建都建康(南京),闢為廷尉署。
南朝劉宋時,相傳有黑龍現於玄武湖,山改名龍山。
439年(劉宋元嘉十六年),征廬山慧遠高足雷次宗在雞籠山開館授徒,竟陵王蕭子良於雞籠山開西邸,集學士抄五經百家。
458年(劉宋大明二年),建平王劉宏將雞鳴山府第舍宅為寺,名棲元寺。齊時,改名建元寺。相傳齊武帝蕭賾游鍾山,至始聞雞鳴聲,故山改稱雞鳴埭。梁普通年間,遷廷尉署於六門外,在原廷慰署地建同泰寺。
527年(梁普通八年),寺建成,當年捨身於同泰寺,並改年號為大通元年。寺在宮後,北掖門外路西,寺南與台城隔,抵廣莫門內路西,宮開一後門,與寺之南門相對,名大通門,對寺之南門,取反語以協「同泰」名,帝晨夕入寺,多出入此門。寺中造大佛閣七層、寶塔九層、大殿6所、小殿10餘所,東西各有般若台三層,築山構垅,亙在西北,柏殿在其中,東南有璇璣殿,殿外積石種樹為山,有蓋天儀,激水隨滴而轉。
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南禪寺是一所長方形院落,規模並不大。整個寺院給人以小巧玲瓏的感覺。3間正殿,建在方整的台基上。寺院小,配殿低矮,這就襯托了正殿的雄健。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南禪寺座北向南,佔地面積300多平方米。寺院南北長60米,東西寬51米多,寺內現存殿宇6座,除大佛殿是唐代原物外,其餘5座殿宇都是明、清時所建。
夜遊來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南禪寺其實最吸引人的還是這裡的夜市美食,這裡其實已經商業化,夜幕降臨,繁華似錦,跟深圳的東門、廣州的上下九、南京的夫子廟差不多,也扮演著同樣地角色。
沿著中山路一直往前走到底就是南禪寺,這裡是不僅聚集了一眾食店,著名的有王興記、穆桂英美食城、景福記等等,也是購物集中的地方,多以特色集市為主。如果喜歡淘貨的話,可以到此碰碰運氣。
相關內容: 歷史典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