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釋義:一簞食物,一瓢飲料。形容讀書人安於貧窮的清高生活。
【簞食瓢飲的歷史故事】
孔子一生共收了三千名學生,其中得意門生有七十二個。而在這七十二人中,他最喜愛和器重的是顏回。顏回身材不高,性格內向,沉靜寡言。
顏回對孔子十分尊敬。他對孔子的教誨身體力行,有了錯誤就努力改正,從不再犯第二次。孔子曾經說過:「自從我收了顏回這個學生,其他的學生對我更親了。」
孔子對顏回的德行也很尊敬。仁愛是儒學的核心精神,孔子對於顏回的仁愛曾給予高度的肯定:「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意思是「顏回這個人的心可以在長時間內不離開仁德,其餘的學生則只能在短時間內保持這樣」。
有一次,孔子帶著一些學生周遊列國,在路過匡邑的時候,突然遭到匡人的圍困。顏回和其他幾個跟著孔子一起周遊的學生被衝散了,等到危險過去,顏回趕到孔子身邊。孔子說:「顏回,我以為你已經死了呢!」顏回認真地說:「先生在,我做學生的怎麼敢死呢!」孔子聽了非常感動。
又一次,孔子問顏回道:「顏回,你家裡窮,房子也小,為什麼不去求個一官半職呢?」顏回回答說:「學生有些薄田,雖然收入不多,但吃穿已經夠了,而且還有琴瑟可以娛樂。只要能學到老師的道德學問,何必出去做什麼官呢?」聽了顏回的回答,孔子感歎地對學生們說:「顏回吃的是一竹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那麼簡陋的小巷子裡。別人忍受不了,他卻十分樂觀。他真是一個賢德的人呀!」
遺憾的是,顏回二十九歲時,即頭髮全白,不久便與世長辭。死時,家中貧窮得竟買不起棺木,其父央求孔子賣掉馬車來葬顏回,孔子未許,原因是有才無才,都是我的弟子,別人死的時候我沒有這樣做,那麼在顏回身上,我也不該例外。後來眾同窗中有家境顯赫者欲厚葬顏回,孔子也不許,然而終究還是厚葬了,孔子因此而歎息:顏回視我如同父親一般,我卻不能拿顏回當兒子,這不是我的原因啊,是你的同學們要這樣做的啊。由此可見,顏回不單是為孔子所器重,在同窗中也是極被敬重的。
後來,人們根據孔子所言:「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顏回)也不改其樂」,引申出「簞食瓢飲」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