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出自《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三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關於投鞭斷流的歷史典故,一起來看看吧!
投鞭斷流,意思是把所有的馬鞭投到江裡,就能截斷水流;形容兵士多,軍力強大。出自《晉書·苻堅載記》。前秦想攻打東晉,部下勸誡苻堅,苻堅說我們百萬雄師把馬鞭投到長江裡就可以把長江斷流。
十六國時期,北方氐族的前秦勢力最為強大,佔領了長江北部大部分地區。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堅,字永固,又字文玉,氐族人,苻堅在位期間,前秦兵力強大,號稱有百萬之多。
東晉孝武帝太元年間,前秦苻堅在統一北方後,對長江以南地區垂涎三尺,決心調集百萬大軍,乘勢一舉消滅東晉,統一全中國。
左僕射權翼勸阻說:「目前,晉雖不強大,但他們君臣和睦,上下一心,加上有謝安等人,所以眼下就想滅晉,是辦不到的。」苻堅聽了,沉默了很久,後來只得說:「請諸位再談談自己的看法吧。」
太子左衛率(負責護衛太子的官)石越站了出來,他補充了權翼的意見,說:「晉還佔據著長江天險,這對他們很有利,而對我們是很不利的啊!」
苻堅很不以為然地說:「星象八卦之事,不要完全相信。至於長江,春秋時的吳王夫差和三國時的吳主孫權,他們都據有長江天險,最後仍不免滅亡。現在朕有近百萬大軍,光是把馬鞭投進長江,就足以截斷江流,還怕甚麼天險?」
許多大臣反對出兵,連太子苻宏也對苻堅說.「現在伐晉,師出無名。如果興師動眾而得不到勝利的話,非但威風掃地,而且會使財力受到無法挽回的損失。」苻堅不僅不採納大家的正確意見,相反還覺得大家的意見不可理解。
後來,歸服前秦的鮮卑貴族慕容垂居心險惡地慫恿苻堅發兵。他對苻堅說:「陛下完全可以自己作出決定,何必去徵求眾人的意見呢!」苻堅聽了高興地說:「和我共定天下大事的,只有你了。」便下令送了他五百匹帛。
於是,苻堅不顧眾多大臣們反對,於公元383年執意出兵伐晉,親自率領八十萬大軍,逼臨淝水,準備攻打東晉。東晉派大將謝玄、謝石帶領八萬精兵抗敵。苻堅十分輕敵,想憑借優勢快攻,卻遭到晉軍頑強抵抗,並在「淝水」被晉軍打敗,史稱「淝水之戰」,前秦大敗後,國力從此一蹶不振。
苻堅一意孤行,於公元383年,親自率領九十萬大軍向東晉進攻,結果在測水大戰中被晉軍打得大敗,狼狽逃回洛陽。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後來「投鞭斷流」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吾之眾投鞭於江,足斷其流」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軍旅眾多,兵力強大。